贫穷这个词很有意思,组织愿意承认、个人愿意躲避,今天想谈谈贫穷的表现。贫穷可能是一直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东西之一,贫穷分为几种表现形式,从最原始的无知贫穷,到现在表现更为突出的精神贫穷,应该说贫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人们是否愿意正视、愿意承认以及愿意改变。无知的贫穷不再多言,听得多了、见的多了,理解也就很深,尤其是在中国,这种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年岁大一点的人,更是有过切身的感受,至于精神贫穷,其实是一种存在时间更长、但是更加不为人重视的贫穷,比如最近闹得很凶的公交坠桥时间,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精神贫穷的副产品或者说必然产品。精神的贫穷,最突出的表现可能就是无知与素质低下,而这种贫穷又是最难于改变也是人们最不愿意去改变的,当然无知的贫穷其实也是如此的难易改变,只是程度略轻,因为无知贫穷的改变,其辛苦的付出,会带来一些直接的、显著的效应,比如吃饱穿暖有酒有肉,但是到了精神的贫穷,首先这是不容易改变,产生效果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积累,而改变之后的成效表现则很难发觉,这可能又是一个长时间的等待,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必须的因素,使得这种扶贫工作更加难以进行,那就是搭便车问题,当少数人做出了这种精神层面的改变,而其他人还是如此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贫穷的搭便车现象,而且从这种搭便车行为里很容易产生一些直观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加剧这些搭便车行为,这里面就表现出了一种效应,就是为了使这种精神扶贫进行下去,尤其是在这种扶贫的早起阶段,可能需要一种强有力的辅助,这种辅助可以是非正式的制度,但更有效的可能是直接的规范规定,从而产生一种直接的敦促效应,从而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和消减搭便车的行为,让愿意提升精神素养的人有提升的环境,这样做的一种明显效果就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随着周边普遍精神水平的提升,这种精神富足的效应会逐渐体现,并且是以一种更加内生的形式去体现,从而产生更加良性的循环和促进作用。当然,需要认清的,任何一种贫穷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贫穷,也不可能有绝对的不贫穷,但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一定是这样的一种相对状态,类似于正态分布,大部分都落在中间部分,形成一个稳定群体,小部分落在边缘部分,也同样会形成一种群体,从而形成一种制度成本比较低的均衡状态,两个群体保持动态的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