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以追溯到高中时代,我就偶尔思考“我是谁”“我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哲学问题了,当然也没思考出结果。但我想每个人都曾幻想过,一定要过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人生。
可结果总是让人失望,随波逐流基本就可以定义我之前三十年的人生,每一步都是大家如何做,我便如何做,父母长辈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好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为自己活过一天,现,在当我想为自己活一次的时候,却发现前所未有的迷茫,甚至恐慌。
02
我是85年生人,家在河北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面能有人考个中专就是最好的出路了。但在我小学毕业之前,中专不包分配了,上高中开始变成主旋律。
于是所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考一个好高中。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就是县一中,以我所在乡镇初中的水平,整个年级能考上的也屈指可数。中考我差了些分数,交了些赞助费,上了县一中。
接下来就是考一个好大学,第一次高考没有达到二本线,复读了一年,复读班刚开始的时候,还收到一个专科院校“宾馆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直接无视。
第二次高考进步很大,但还是没有达到一本线,但我是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政策上可以照顾10分,于是我分数刚刚超过本省的一本线。
到了最重要的选专业时刻,却也是最草率的决定。当时好专业的标准就是好就业。毕业了好找工作,但这个工作是不是和你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相符合,没人知道。
爸妈初中文凭,也没指望他们能给意见,家里的关系网也没人能提供专业资讯。学校里面除了能让班主任给给提建议,也找不到别人了,但是班主任专业是做老师,并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背景,对于学生如何选一个正确的专业,班主任也不是专业的。
当时完全靠着《报考指南》上对每个专业的感性认识来报专业,我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我觉得自己以后不想当老师,不想当医生,所以师范类和医科院校完全不考虑。
计算机专业也很火,21世纪初期确实是异常火热,但当时也有很多人说计算机太热了,等毕业的时候可能就不好找工作了,所以计算机专业也不考虑。而且我那时候觉得这么多人报,我就不去凑热闹了。唉,多么短视的决定啊,一个小县城的高中生,哪里能想到21世纪会是互联网的世纪啊。
03
最后选了石家庄一个高校的土木专业,这里面还有一个不愉快的小插曲,到现在我还印象深刻。
本来是决定报河北大学,选的专业已经记不清了,应该比较冷门,不然不会引出后面的故事。志愿填好都报上去了,回到家,我爸妈又听别人的建议,说石铁院的土木专业有多好,强迫我赶紧去改了志愿表。
我想表都报了,交上去了,就不要改了,太麻烦了,也比较尴尬,我就不想去。还是熬不过他们,我是负着气坐上去县城的面包车的。到了县城,直接去的教育局,班主任在等着我,我又重新填了表报上去。因为这事儿,确实不高兴了一阵子,最后一想也没必要,爸妈也不容易啊。
就这样,开学的时候我就去学校报道了,看着宿舍楼下“欢迎未来的土木工程师”的标语,心里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上课以后发现我对于土木专业完全无感。
到现在我都记得,大一开学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我有一个强烈的退学念头,想重新回去再复读,但也只是想想而已,自己马上就把这个想法否定了,都已经复读一年了,再回去复读,不是作死吗,真要这么折腾,这得浪费好几年时间啊。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有现在辞职这魄力,复读再选专业,可能现在也不会好到哪里,因为问题还是出在选专业这里,再来一次也不能保证对啊。
所以啊,人生有些弯路你就绕不过去,我又开始宿命论了。
后来我在这条路上就一去不复返了,之后又考研,研究生毕业又到了之前的工程单位工作了五年。但是那个被我否定“重头再来”的念头却一直没消失,终于去年在我决定辞职。这个心路历程可以再写好几篇了,以后再写吧。
到现在生活比较糟糕,我不知道一路走来是对是错,但我对辞职这件事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只是当时没有好好做准备,导致这个决定花费了大量的成本,时间也好金钱也好精力也好,消耗都是巨大的。如果能够再来,我应该会选一个温和的方式,有一个过渡期。
04
我一度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短短的几十年,最后终将化为尘土。如果再放大到整个宇宙中看,地球也会有毁灭的那一天,那人类的存在只是一个相对非常短暂的中间过程,毫无意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像我一样的想法,说实话,这种想法真的非常恐怖,这是一种完全把自我感受忽略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对人生对世界绝对的绝望。
不过还好,那只是一段时间一个非常短暂的思考,当我灵魂归窍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要活着的欲望才重新占据大脑。我还是会觉得从绝对意义来讲,人生就是无意义的。不过从相对意义来说,人生的意义并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
这就变成一个多元的问题,答案在于不同个体的选择。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是没有思考的,有思考也白费,就像我之前,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反正大家不都这样在活着吗?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最后死去。
因为时代认知的限制,绝大部分人是在为家人活着、为社会活着、为国家活着,并没有自己的个人意志,或者应该说,个人意志被家庭被社会压制了,他们是缺乏自我的,当然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觉得这是问题。
对于1980年以前的出生的绝大部分人,也包括相当一部分80后,实现社会价值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和变得多元,人们的自我意识在逐渐觉醒。现在年轻人更多的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个人的理想变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
我相信这个现象会越来越明显,人们从原来的“一架飞机上的一颗螺丝”,变成了现在“一架架的小飞机”。
这是两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处在这个转变时代,很多人都会被影响,就像两种力量在拉扯你,到底是放手一方,还是让它们和平共处。如果放手,如何选择;如果平衡,那要怎么样平衡。
可悲的是,对于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人能给你执导。我们只能亲身试错,试错,再试错,到最后各种现实问题让我们只能一路向前,不能回头。
05
几年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的专业是经济学,后来从事了其他行业,但那些知识他并没有忘记,他把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人生中,总结成了这篇文章。
其中有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钱花了却没收获。
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感情,到头来却是一场空。这和我们一直被灌输的付出就有回报完全相反。作者在文章中告诫,一定要学会及时止损,那些损失就是沉没成本,不然会越陷越深。
但我认为有时候也不完全是沉没成本,如果不去尝试不去试错,又怎么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正确的呢。犯的错越多,就说明离正确答案越来越近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越来越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只有知道了自己是谁,才能在在各总选择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