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只要活得够长……

只要活得够长……

作者: 木十八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2-11-11 10:35 被阅读0次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

    迄今为止,有史料传说可考的、存活最久的活物,除了庄子提到的大椿之外,大概只有彭祖了。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多岁,抵得上周文王开创的周王朝的长度,站在人类的角度度之,不知道他该有多无聊啊!

    《封神演义》之类的小说中,将“周文王求才”一段写得极具谶纬预兆色彩:西伯侯姬昌久闻姜尚大名,亲自前往邀请,见到直钩钓鱼的姜尚和“愿者上钩”的说辞,更觉得这位大才了得,甚至以一方侯伯之尊为姜尚拉车,可惜姬昌一把年纪体力有限,用了吃奶的力气走了八百步,姜尚大笑道:“西伯拉车八百步,我保你大周八百年!”

    然而,名为八百载巍巍周室,实则名副其实地存在了不到三百年就被褒姒笑没了,此后的东周就像吊着口气的重症患者,面对此起彼伏的称霸称王现象束手无策,直到秦庄襄王在位时被灭得干净,也算是“给个痛快”了。若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个悠长的王朝,大概让其留个名副其实也无不可,可偏偏在后几百年里,成了列国争雄的背景板,既揶揄了周王室,也“恶心”了姜太公。

    所以啊,只要活得够长,且无意识,最后的底色总是无聊的循环和尴尬的拖延。

    最近刚啃完三本通史著作:《耶路撒冷三千年》《伊朗四千年》和《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先不论是否把中亚那点事儿搞懂,仅这几本书的书名就自带一种“并不新鲜”的漫长的意味。

    大概是从小就面对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基因,仿佛每个民族都在暗暗较量着谁活得更久、活得更真、活得更像话。

    我们大伙小时候都背过一首朝代歌(各地版本不同,此处仅以个人记忆做范例):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此消彼长、城头更换大王旗的戏码在五千年的时光里不断重演,中外无异——耶路撒冷几经易手,教堂成了清真寺;丝绸之路上三三两两的波斯僧,背后是不断更易的王朝;总算有了一个家族统治到底的帝国,爬坡有多热血,滑坡就有多带劲。毋庸置疑,由于地理和文化原因,无论是耶路撒冷、伊朗还是奥斯曼帝国都有着无法剥离的历史渊源,被数字概括的时光交织在一起,才让这个地区直至今日仍然乱成一锅粥。

    但数字可以证明什么呢?答案是,久。

    只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露脸的总时长够久,就足以让人记住,就像奥斯曼土耳其、罗马帝国、托勒密王朝、东方文明……但更重要的是,露脸的方式越多元,才足以让人感兴趣。

    耶路撒冷因其“圣城”之名、亚伯拉罕诸教的纠葛而成为一个历史的“奇点”,它从波斯帝国的生命中路过,也在奥斯曼的版图里存在过,于本就征伐搅扰的欧亚诸国而言,没有人能绕过它。反观东方文明则不同,包容宇内、四夷宾服的经历使之有了一种不太容易放下来的身段,我们不参与耶路撒冷的纷扰,不和波斯、奥斯曼等国硬刚,不过问欧亚诸国乱糟糟的群架,只是在“内圣外王”的姿态中自洽。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态度区别,才让东方和西方在时间的数字游戏里分道扬镳。

    如果东方文明是一种依赖于中心化的CPU的巨大机器,那么西方文明就如同当下热议的区块链——各自独立存在,独立证实和证伪,独立形成时间轴,然后相互比对,却始终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处理器。

    所以就寿命而言,一座城的漫长记忆可以成为一群国家的坐标,王国的存在总是短暂,持续的只是争端和分裂。但东方文明似乎早就参透了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道”,不执著于一城一处,而放眼春秋。但恰恰是这种宏观的展望,让我们习惯于瞩目大椿、鲲鹏,却忽略了蝼蚁和蟪蛄,浩瀚经史写尽王朝盛衰,一如那个走了八百步的故国,少了温度和人情味,落于隐隐的无聊。

    到最后,见识最广的,反而是城头的一块砖、烽火台四散的烟尘、江河里的涓滴溪流,它们将这个文明和群山之外的亚伯拉罕的子孙们隔绝开来,从盘古开天开始讲故事,让受尽苦难的人们成为神,让功勋卓著的埋进土堆,然后等待一个偶然的机会重见天日,终于,故事越说越长,场面越来越大,角色越来越多,到最后收不住了,顾不上小人物,于是有了天灾和人祸,余下的大人物们,在临近结尾的时候依靠外力,重新开启新的故事,然后新的盘古又来开天……

    这时候,如果彭祖还活着,大概也会陷入空虚和迷惘。


    时间实在过得太久了,久到说书人翻来覆去讲同样的话本,台下的观众渴望新意而不得,连无聊的情绪都能延伸出心流,让人深陷其中津津有味。

    那么,当初盘古究竟睡了多久,为何突然醒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要活得够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yz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