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不证自明的事实:
1.人有欲望,并且可以对不同欲望的迫切程度进行排序。
比如我现在想做三件事情,其迫切程度排序是:
a看小说
b玩游戏
c打篮球
其中看小说最迫切,打篮球最不迫切。我可以做到给这三件事情的迫切程度排序,但是我不能说“看小说比打篮球迫切2倍”。目前学术界没有测量感受程度的方法,不论是疼痛、幸福程度等等。
这种排序只能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不能说“我想看小说的欲望比小明更迫切”,更不能说“我看小说比小明看小说幸福2倍”。可以确定那些宣称幸福指数之类的文章或者媒体都是sb。
2.事物的价值来自于人的主观评判,其依据是事物满足人的欲望的程度。
换句话说,价值的根源是完全主观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干涉小明认为一坨屎价值100万。
3.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可以称为财货。人对单位财货的价值评判感兴趣,同类财货之间是可以互换的功能相同的事物。
比较苹果和梨哪个更有价值毫无意义,我们现实生活中面对的一般是“2个苹果和3个梨哪一方更有价值”之类的问题。
同类财货之间是可以完全互相替换的,同类财货能提供相同的的服务。注意,这里的相同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相同,而是人的主观评判上相同。两个差不多大小的相同品种的苹果其物理层面上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在人眼里是两个能提供相同的服务的苹果,那么这就是同类财货,是同类的苹果。有时候就算是物理意义上完全相同的东西也不是同类财货,比如一块冬天的冰被小明在冷库中贮存到了夏天,那么这块冰即便物理层面上没有改变,它也变成了另一种财货,因为这块冰所能提供的服务改变了,它在冬天或许没人需要,在夏天却可以提供降温服务。
4.综述
结合前面三条,我们来设想一个简单的情况:我有4袋面粉,在我看来这4袋面粉是能够给我提供相同服务的同质的单位。我有4个欲望,分别是
a吃饱
b吃点心
c喂家畜
d把面粉做成面筋粘知了
每一种欲望都要消耗一袋面粉。正常情况下,面对这种情况我有如下打算:
a 我会首先用一袋面粉解决饥饿问题,填饱肚子。
b 然后我会拿一袋面粉做成点心来吃。
c然后我会拿一袋面粉喂家畜。
d 最后我会用一袋面粉做成面筋。
可以看到,我对自己的欲望进行了排序,所以依照我的打算,每一袋面粉虽然于我有相同的效用,互相之间完全可以代替,但是最终我对每一袋面粉的评值依然不同,因为它们用来满足的欲望不同。我会首先满足最迫切的欲望,此时我用掉的第一袋面粉的效用是最高的,然后我会用第二袋面粉满足第二迫切的欲望,第二袋面粉的效用就会比第一袋被用掉的面粉效用低,虽然他们是同质的财货。往后的情况以此类推,每一袋面粉的效用依次递减。
人的行动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而人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排序,那么可以看到,上面这种效用递减的现象是一种人的行动中的普遍规律。我们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简称“边际效用规律”。
如果我在上述条件下丢失了一袋本打算用来填饱肚子的面粉,我会如何利用剩下的三袋面粉来行动呢?我当然不会让自己饿肚子,因为我的四袋面粉是能提供同质服务的相同的财货,我可以拿本打算用来做面筋的面粉来填饱肚子。我损失了一袋面粉,就如同损失了一个满足欲望的机会,那么我当然放弃评值最低的欲望,优先满足评值较高的欲望。那么“做面筋粘知了”这个欲望就是一个处于边际(就是在边儿上的意思)上的欲望,一旦出现意外就会最先被放弃。同理如果我有第五个欲望救济穷人,那么如果我意外获得了一袋面粉,我就可以用来满足我第五个欲望,这里的第五个欲望也是处于边际上的一个欲望,一旦我有了新的面粉我就会优先满足这个欲望。这就是边际效用理论中“边际”这个词的含义。
上面这种情况属于最简单的情况,现实中不同类型的财货其实也可以比较。比如我有四袋面粉和三筐苹果,那么如果我有急事需要在市场上卖出一些东西换钱,那么我的评值表可能是这样的:
a第一袋面粉
b第二袋面粉
c第一筐苹果
d第三袋面粉
e第二框苹果
f第四袋面粉
g第三筐苹果
我会按照这个评值顺序来出售自己手里的财货,一开始我会卖掉一筐苹果,然后我会卖一袋面粉,然后我会再卖掉一筐苹果,然后我会再卖掉一袋面粉……这里的面粉和面粉都是同质的财货,能给提供相同的服务,而苹果和苹果也是相同的财货,能给我提供相同的服务。苹果和面粉之间的评值就看我自己的评价了,其依据也是各自满足的欲望的迫切程度的不同。最终形成的顺序就是上面的评值表,可以看到了我最迫切需要两袋面粉,然后苹果成为较为迫切的,然后是面粉,然后又是苹果……而我会先卖出评值最低的财货,也就是从下往上卖。
以上就是奥派最为狭义的边际效用理论,也是奥派祖师卡尔·门格尔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之一。边际效用理论是奥派经济学(或者叫行动学)里面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后面价格的形成等一系列推论就建立在边际效用理论上。理解边际效用理论,对于理解人的行动有着非常好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