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沃特森在英国开展的“藏书”戏码,在中国演变成为“丢书大作战”。这活动是模仿无疑,但初衷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国内开展读书活动,所以,起初的一则推广文章《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受到了很多人的热捧,转发、点赞、期待者无数。
但就在很多公众还在地铁上寻觅是否可以碰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第二天,剧情却反转了,不少媒体以《中国明星“丢书大作战”,一个“丢”字就已经输了》《丢书大作战,丢的不是书,是脸》等标题大肆鼓吹这一活动在中国开展时遇到的种种尴尬:无人看书,书籍被保洁收拾到了垃圾桶里,等等。这样的文章,就好似是发现某明星的出轨新闻一样,似乎比起初费尽心力的正向宣传,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与讨论。
“哎呀,这种活动在中国怎么可能会开展起来!”“丢书大作战,书都丢光了,可真丢中国人的脸啊!”一个个讨论者的架势,就好似先知一样,不仅将活动几近全部地加以否定,更将浪潮般的舆论如同猛然间触碰礁石一样全面翻了个跟头。
虽然很不赞同这种一遇到问题就大肆批评的做法,但不得不思考的是,为何在他国开展得顺风顺水的活动,在中国却会遭遇种种尴尬呢?
有人说:“咱中国的文化氛围不够呀!”还有人说:“中国人的思想境界不够高。”听闻这种说法,想指出的问题有两点:第一,请不要妄把一件事情上升到“中国”“中国人”的高度。第二,遇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应该会比一味地跟风抱怨更有价值与意义。
对于该项活动,不得不指出,存有一定问题。这里涉及到了几个关键词:书本身、传递媒介以及传递者。
首先,对于书籍的选取,专业人士主要看出版社,更多人会挑剔它的厚薄、字体的大小、纸张的质量、装帧是否精美等。所以,一本书能否被某个特定的人所欣赏、喜欢、产生阅读的欲望,结果不尽相同。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下所“丢弃”的这些书籍。
因为并不清楚全部书籍如何,仅能从网上流传的照片来进行分析。于我而言,《少年巴比伦》《读书与旅行》《小王子》等几本书,因为提不起兴趣或者原本就已经读过,所以,即便遇到,将其带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但《星际穿越》《我的名字叫红》《无声告白》等书籍,我却因为想要读而碰到后一定会将其带走。因此,不难得到一个结论,可能有部分人会因为所遇到的书是自己已经读过的,或者是提不起兴趣的,而不予理睬。
其次,将书放在地铁、航班、滴滴顺风车等这些公共交通上,作为传递的媒介,无疑是考虑到了传递的便捷与人流的充裕等因素,但从种种评论里不难看出,主办方显然忽视了人流的拥堵状况——“手都拿不出来,还看书呢。”“人挤人,书都被放在座位下面了。”再加之北上广这些快节奏的大都市,早高峰时段不少人还处于昏昏沉沉中,忙碌一天后的晚高峰更是让很多人想要昏昏欲睡。因此,让处于紧张、拥挤、疲惫状态下的人去提起兴趣看看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再者,主办方显然并没有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就这一活动的开展达成共识。否则,断然不会出现书籍被保洁当做遗弃物而放置到垃圾箱旁这样的窘况。
好了,既然存在的问题清晰明了,那所谓的“尴尬”也就有了可以迎刃而解的突破口。
对于书籍的质量问题,由于正处于活动的初期,参与者不够广泛,因而书籍的品种也不够多元化。就好似挑选衣服一样,如果仅仅提供眼前的三四件衣服,可能并不能寻觅到自己中意的,可如果处于一个玲琅满目的大商场中,寻找到自己所喜欢的那件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还有可能会多挑选几件呢。所以,随着参与者的增加,所提供书籍的广泛性,公众挑选的余地增加了,那么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籍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对于书籍的传递媒介,我也有话说。既然人流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那么,地铁、航班、顺风车等这些媒介和场合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如果,单纯地将书籍丢在地铁上容易被当作废弃物,那何不设立专门的读书角,就像固定的ATM机和自动贩卖机一样,让流通中的书籍有个固定的、可置换的场所,让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去翻阅,也不会打搅到对此并不“感冒”的人,这样岂不是更好?当然,成本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可是,简易的书架,或者仅仅是在贩卖机旁边加个最简单的书袋,这样的成本应该也不会太高。
对于很重要的协商相关主管部门这一环节,主办方千万不能忽视。既然联系明星、甚至是英国地铁方,对于主办方而言都不是什么难事,那么,与相关管理部门的磋商,相信其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很大。在没有充分的准备协商下,就将书本放上地铁,坐到过终点站的小伙伴们一定知晓,保洁会快速地将所有物品一律清扫下车,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而非他们不识货。所以,主办方还需多上上心,多动动嘴皮子,至于其他协商途径,就不是我所探讨的范围之内的了。
其实,还有一点,我特别想要提及sui'ran,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启发所在。书本,并不是一种可以便捷携带的物品。之前也有人讨论过,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当地人拿着书本候车、坐车,而在中国看到的,却是人人一个手机。于是,舆论也一边倒似地得出“中国人的思想境界不高”“中国人不爱读书”等结论。
但并非如此。拿起手机,并不一定完全是在观看朋友圈、玩游戏、看电视剧。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如此之高,利用手机赚钱、学习、增长见识也不再是一句玩笑话。发照片刷屏的几分钟,微商早已卖出了一两件产品了;乘坐地铁40分钟,可以学习完一节慕课了;等车的5分钟间隙,利用kindle或者微信读书APP可以阅读20页左右的书了;即便是单纯地看看公众号,可能也会学习到一个新鲜的名词了……因而,再一味地将手机看成是一种“万恶之源”,不会是一种明智的观点。
就在“丢书大作战”开展的这几天,跟朋友开玩笑,说“丢书大作战”遇到尴尬,微信读书可以趁势做个广告呀。比如,文案们可以就“丢弃不如拿起,‘丢书’不如微信读书”“书本重?那带微信读书呀”这类广告词加以发挥,再或者,也利用这些传递媒介开展“扫一扫赠书”等活动,或许微信读书的推广率一下子就蹭蹭上来了。再退一步讲,即便“丢书大作战”最后不了了之,但它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或许能让某一小部分人就因为这一契机而开始读书学习了呢?这是我的猜测,但我相信,这完全有可能。这不,我就动笔写了篇文章。
如此说来,对于一个刚开展三四天的活动,就进行全面的否定与批评,得出必然失败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而我,虽然暂时得不到什么结论,但就是相信,这项活动会让很多人的心头一暖;就是相信,它的开展会让不少人产生读书的欲望;就是相信,一定会寻得某种适合咱中国国内的做法,会让某些人感受到力量。
其实,再多的口舌,无非是想让大众变得更加宽容点,毕竟学习的方式日趋多元,轻阅读也是阅读,无纸化的时代必将到来。简短、便捷、快速的阅读方式,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也更适合更广泛的大众。
过多的语言只能是累赘,简洁通俗可能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于是乎想到,今天的文章可能字数太多了,众人也许看不下去。那请容我下次慢慢改正,客观们莫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