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无量法门: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扫地中为众生而扫,为扫除一切众生而扫。
没有地方离开佛法。
怎么保养
金刚经教授我们如何善用当下这一念。
菩提心就是不迷的心
丰满的意义是全力去做有价值的事
发菩提心的情感是不变的
布施=舍,善用眼前所有,去做理性的付出。就在自己当前的环境中,如家庭工作人际关系,以付出的态度去工作做事交往。培养务实的习惯。
作为女人很幸运,能为一家人做饭服务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挫折莫仇怨别人,首先从自身上找问题。
布施,就是能舍,忍辱,就是认同,打破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慈悲就是福报,为众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享福的机会,智慧就是不执着。
觉悟,自己不该用任何方式让自己受苦。
无所得的意思就是本来什么都不缺。
建人间净土,引导人们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改善环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是发心,住停留在所做的事中,心应该丝毫不染浊,就像六根对六尘染浊,我们在借用这件事完成修行。扫地,检查发心落实否,习气淘汰否,坚定完成的决心,以此为例做任何为众生有利的事。扫地,念经,烧火本质上其实没有差别,因为都是用无住的心去做。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从来不会被染污,故从未染污过,所以不要人为打扫,我们只不迷就可以(不执着),生利益众生心,了了分明,知道众生现在迷,但不执着众生的种种现象,寻觅烦恼,聊不可得。
我们说烦某人,是以某人为借口发泄我们的烦恼,烦某件事,事情早已过去,却没有办法彻底解开心结。
有那么一种方法,面对所有遭遇而不起烦恼。
这个世界本身不会累,烦恼会累。
福报,无为福报,打破对资源占用的欲望,即拥有最殊胜福报的人。
尊重,就是找到各种理由尊重别人。
我们没可能改变别人的心念,仅仅有可能引导自己的心念,没有不如法的现象,只有不如法的自己,即能大师所言:常见自己过,与道亦相当。懂得在错误中发现别人的优点,罕见。
学习就是学着平衡自己的情绪。
磨炼就是练习内在习气的淘汰。
烦恼的根源在于迷惑
善用其心,无病苦时,面对众生充满喜乐慈悲,助人为乐。病苦,愿代众生生无量苦,令诸众生常安乐。
第一是平等法,超过自己,不与人比高下了。
我相,认为我很重要,一切问题的根源。以此产生了人相,由我锁定的。众生,复制。
布施的目的就是化解悭贪。
忍辱,明了真相而顺从不动。忍,明了如何用心,而不被负面情绪所困。一切境缘皆如梦幻。
他嘴巴中的我是他认为的我,不是真的我。
别人给我们脸色,是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忍辱菠萝蜜),而我们却生起嗔恨。
在大众之中学会淡化自我,接受赞美,为众生赞叹。
学问学问,就是替人多想一分,为其他生命着想付出,就是我这个生命的价值被我发现了。
生活中的贵人,不在于他有没有帮助我们,而在于我们遇到他之后有没有成长。
我们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待事实。有人诽谤,打压我们,人前身后被人轻贱,有充分的理由安心面对。
老觉得自己苦那就是业障深重,当用心习惯发生改变,过去因缘一并消灭,故消业障。
我发心为众生提供接触佛法的缘分,无论做的多么完美,不能认为自己做的多好,众生本来就能成佛,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而这个方便不能执着。
早提醒,我应把自己看淡一些,为家人多付出。家庭烦恼的产生,原因总是维护自己的感受。
如来者,诸法如意。一切万法的相有差别,而其体性没有差别。
无量法门就是遇到一个境界心就开一点。
生活就是参学。
惭愧心,就是不让傲慢的烦恼轻饶自己。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有缘为帝王礼遇不以为尊荣,无缘一生默默无闻不以为受冷落。
要把想懂不想懂的心放下,就是修行。
所谓转,就是把用心转到观照自性上,这样习气就会慢慢淘汰掉。
执着虚妄就不是真实,不执着虚妄就是真实,哪怕虚妄也是真实。
学佛的真相即心不会死。真心不生不灭。
培植福德,以舍为得,最好的投资就是义无反顾地舍。布施当中财布施第一。懂得付出本身就是富有的生活态度。眼前的财富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占有欲而已,人与人之间,只有占有时间的长度的区别。而用分享的心态而不是占便宜的心态,那你的福报会加分。智慧如果连小气都习气都不能粉碎,便不能称为智慧,故必须从布施做起。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欢喜付出,不要怕吃亏,这是一种觉悟的生活态度。
如来不舍穿针之福。
付出的习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吝啬全力付出,即功夫到家。贪心不舍,就是无始劫以来生死轮回中的小气习惯,是迷,得治。用这样的习惯去生活,贪心习惯是致命的,在渐得福报之后,更要把福报投入到布施之中。生活够用就可以了,怎么用福报都会从个人的受用中扣除。
说法者无法可说,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不能复制成功的方式。如果有发心,就按兴趣来说,欢喜有的说,看着说。不要有固定的概念,不要认为什么必须得说或不能说。
我们总认为把自己观点灌输给别人才是说服。其实,只用把意思告诉她,心理不要有说服人的意念,自然而然就影响了对方。
易经》上所说的“循环往复”,就是轮回。所以《易经》也讲因果,“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一个东西打出去一定会回来,无往不复,就是果报。这个地球也是这样,向上丢一个东西,它会落地,那是地球有地心引力阻碍了,停在地上。假如在太空,没有地球的地心引力,这个烟灰缸丢出去,一点力量也没有,它转一个圆圈,又回到丢出去的这个地方。太空人到太空就有这个经验,这是证明物理的道理,太空没有地心吸力了,一切东西都是转圆圈的。所以《易经》的道理,老祖宗们的智慧之高呀!早就懂了。“无平不陂”,没有一个平路,就不会有斜陂的路;“无往不复”,有出去就有回来。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也就是轮回。十二因缘也是这样,他要我们懂十二因缘的道理。
百度知道 提问
佛教劝人不贪,那一个人贪婪于做好事,这是善还是恶?
我来答查看全部2个回答
我来答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匿名用户
2018-08-03
你这句话里存在不少错误认识。
首先,做好事如何能冠以贪婪的形容?你自己如果经常做好事,恐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经常做好事的人,内心是充满喜悦的,而不是贪婪。
其次,什么是好事?好事就是普通人认为的善事,这还用问是善是恶吗?
第三,佛教做好事也是有层次的,如果是为了功德才去布施或者做好事反而是没有什么功德的,因为这是一种执着或者妄念。真正的修行者都是不住相布施,也就是做了好事心里就和没做过一样,也就是不挂于心,何来的贪婪或执着?
第四,从佛教较高的认识层次来说,善恶本身也都是分别心,执着于善恶之分也是不得解脱。那么是不是就善恶不分随便乱做?不是的,修行到了高层次之后,就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阶段,这个心就是禅宗所说的自性或佛性,到了这个阶段自性随时现前,做事根本不用意识去分辨对错而是根据自性自然去做(随心所欲),反而做的都是世俗所说的好事善事(不逾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