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乐路》
还在睡梦中,就收到好友发来梁鸿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非常庆幸因为喜欢文学而从事了文学,我自己觉得非常幸福的是能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村庄、某一个人或通过一片土地来展示、来描绘、来琢磨的人的生存状况。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认为个体命运就是全体命运的聚焦。作为一个读者,我在看的这本《长乐路》就是通过一条街道上的几户人家来展示这个时代人的生存状况——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似乎和生活展开了拉锯战。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都是负重前行。
《长乐路》史明智(美)作为一个外国经济新闻记者书写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作者史明智有很明显的优势。
首先作者选取了繁华上海的一条普通小胡同,距离作者家不远,在六年的时间里,作者从一个陌生的外国人变成了他们身边的邻居,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让他较为容易的融入他们生活。
其次,作者没有进行全貌的描摹,而是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家庭一一进行描写,但在其间有交叉,最后一章还一一进行最后的总结。
最重要的是,作者的东西视野让他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待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他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探寻中国人眼里早就习以为常的事情,同时把握写作者的度,有怜悯而没有煽情,有注视而没有干预。
此种客观的描摹,就像作者牵着我这个路人和他一道站在长乐路的路口,看着发生的一切。
拉锯战这个词是我在看到本书最后才跳进我大脑里的,因为这样一个场景的描述:“他们成群结队地走向公园,想在被作业占据的又一个夜晚来临前偷得一点玩耍的时光”。这是作者在长乐街看到孩子放学的场景。孩子们很小,在和作业拉锯。
上课时,当我问出“假如你的生命还剩最后三天,你会做什么?”,有孩子回答,会撕掉全部的作业本!中国孩子以高考结束撕掉所有的书本试卷作业本来宣告他们在这场拉锯战里自以为的胜利。所以,那些纷纷扬扬的纸片也许在孩子们眼里就是一场游戏里完败的尸体,不是知识,也不是真理。
高三毕业生撕掉作业本此种拉锯战在书中所主要描写的五个家庭经常发生,只是作为成年人,他们还在坚韧的挣扎,还未尝到胜利狂欢的滋味。
赵女士离开自己在矿上工作且有暴力倾向的丈夫独自到上海开花店,并把自己的大儿子安排到上海上学,却因为户籍制度,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儿子不得不回到老家上学,上海教育的轻松与山东教育的紧张造成大儿子跟不上学习进度而辍学。赵女士的孩子又变成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这一直是赵女士的心病,与自己出身地的拉锯,可以说她是失败的。她只能从故乡人都羡慕的眼神中寻找安慰,但却依旧是这个街道上日益忙碌的外地人。
傅姨和卖葱油饼的冯叔的拉锯在互相埋怨对方中开始,在两台电视机各自发出的喧闹声中结束。两人去新疆建设时认识相恋结婚,回到十里洋场,傅姨陷入庞氏骗局,冯叔只相信自己卖一个葱油饼得3元的实在。他们在和这个时代的赚钱机遇拉锯,冯叔选择闭上眼埋头做,悄悄给自己的情人买了房子。傅姨辗转一个个宣讲会,拿出自己积蓄投入一个个虚无的承诺。无疑,傅姨的婚姻与投资全都失败,无法自处选择一个人回到新疆。
CK的拉锯是与自己,这个小时候就尝试自杀的80后在长乐路的一栋小楼的二楼开的一个三明治小店,拿着手风琴销售的钱来养这个不断赔钱的小店,每天忙碌十二个小时,忙碌完和朋友喝酒聚会,每天睡四五个小时。许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想寻找寄托,找到一个理想栖息地。但是,却发现只剩虚无,最后CK在一间寺庙寻找到平静,至少在他看来,喝酒与失眠都得到缓解。但是,我并不确定CK真的战胜内心那个迷茫多疑的自己,有一天,他会不会也开始推翻内心对佛祖的虔诚。
“陈市长”的拉锯很简单很普遍,与拆迁队。一直生活在拆了一半的麦琪里,不是因为他的胜利,而是上海举办世博会,那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就刷在麦琪里的围墙上。当年因为拆迁队用汽油烧死了两位抗战老兵的房屋而停滞,用围墙把这份丑恶遮盖起来。但是在某一天被拆迁队突袭后,“陈市长”在无法保障自己财产情况下被强拆。两人被赶出这片土地,但是无法得到一套回迁到此处的房屋,他们不断上诉,两年后去世。
王明在与公有制制度对抗中完败,他经营地下工厂,1957年被打成资本家发配到德令哈农场。经过德令哈时,只想起海子的“我只想你”的诗意,哪曾想这片荒凉的土地也有苦难的灵魂。王雪松并未觉得自己的父亲遭受了不公,只觉得是他不遵守游戏规则结果。作者写此书时,王明已在养老院孤独死去。他找到了另一个有同样的经历的人补充王明信件里缺失的画面。
其实,这并不是一本很“丧”的书。赵女士的孙儿烁烁步履蹒跚在成长,被强拆的人家的儿子在香港金融公司上班并打算结婚,CK回家照顾了自己年迈的奶奶与多病的父亲,傅姨翻开老照片回忆起新疆生活时还是满脸幸福的模样,王明的儿女全都移民国外,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一棵法国梧桐和人们给予他的善良,都时时提醒我:生活就是这样,一地鸡毛,一点微光。
上海·长乐路假设我们不与生活较较劲,又怎么去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假设我们还没有跨出去就缴械投降,又怎么能追寻心中所往?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上古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逆来顺受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品格,在这片土地上,韧性和倔强让这个民族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