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乎今日之中国,乃青年之幸事。立秋既过,应为刈麦之日,稻香秫熟,此乃收获之期也,如此饶沃之生活,盖出于袁公之手。
夫天下之大德者,其志多立于少年,长于青年,可通事理,明得失,能行所为,知所言,而后博古通今,得以知行合一,所怀之大,不可测之。
视以今日之中国,实则少年之中国也。揆诸当下,星燧贸迁,青年宜以袁公为范,博学强识,耕读不辍,立志当下,积以数年之功,成硕果之丰也。
犹记昔日步于校途,闻袁公之丧,虽未睹其人,然知其功,功之大也,可施于众人。时值当年,赤地千里,哀鸿遍地,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此诚中国危难存亡之秋也,正若艾奇逊所言般:“中国将如历代之国,因饮食之难而倾覆。”
然则袁公感天下之苦,矢志于农学,为解百姓之艰,尽心而竭力,跨重山,渡江河,游于穷山恶水之间,寻一解脱之法,终得圆满,后俯首阡陌之间,开青田于其上,继以科技之力,助稻种之长。适逢文革,诸位同僚志士,深受其害,科研成果几近亡于一旦,幸袁公巧捷万端,藏禾于渠中,故伟业尚存星火,得以延续。星霜荏苒,居诸不息,袁公于栉风沐雨之中,行而不辍,履践致远,躬身于青田,师科学以致用。袁公授学于少年,教学相长也。少年深知其意,黎民饥饱,为国之重道,当从袁公之步履,救黔首于水火。少年丹心映青田,禾下乘凉梦在前。
自有史以来,诗者多言九和之悲,道尽寂寥凄苦之感,然袁公以己之力,改世界之貌。于兹迄今,吾等出户远游,攀天梯,登星楼,心之所向,目之所及,皆为熠熠生辉。
禾下乘凉梦,乃袁公之梦,青年之梦,亦为国家之梦。其志之大,不可制之,其志之远,非跂而可达之。是为惠披天下,当以代代传而承之。呜呼!此乃盖世之功也!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然存于国人之魂也,是为中国梦之部分。盖百姓乐业安居,国人幸福安康。湘水绕之,洞庭证之,袁公乃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创杂交水稻之新术,开世界农业之新局,实乃功德无量。
顾袁公之往昔,恍惊起而长嗟。昂首视之,秋风散尽,回旋一地。叶落缓,秋思长,中国如君所想,岁月必当无恙。
天之涯,海之角,少年丹心,相映青田,十里平畴,满庭金稻。禾下乘凉梦,为代代传之,至今日之中国,既已成真。艾奇逊之言,不攻自破。安兮英魂,来兮精魄。壮哉!泱泱华夏,图腾显之,披鳞张爪,以历代先烈之名,成少年中国之傲气,屹立寰宇苍穹之东方。美哉!巍巍中华,山河名之,凌云承志,以百年薪火之续,策万里长征之惊帆,镇捍斑斓盛世之芳华。
既为少年,自应志存高远。人生之路非坦途,定有蜿蜒曲折之意,然少年需不畏险阻,立壮志,图远谋,以金石之心,克万重之险。中国梦乃少年之梦,民族之梦,国家之梦,仍需继以少年代代传之。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袁公之梦,吾当承之,肃之嘉石,沐手勒名。噫我华夏,代代永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