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五年终于在电影院里遇见了这部电影,导演问你们多少人看完这部电影表示很有感受的,大部分的少年都举了手。感到有点悲哀,原来我们都一样,都是这么的过来的,最后成为一个庸常虚伪的大人。
这是一部好电影,以13岁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家庭内部的纠纷,更是将家庭与社会连接起来,以一种荒唐的方式表现了成人世界所谓的成熟与懂事。
两条爱因斯坦,在大人世界里是不论真假的,真假依需要来定,就像喝酒一样,也是一句需要来定。而这个需要是大人判定的,大人觉得有需要,那么假的便也是真的,不能喝酒也要喝酒,不想吃狗肉也要吃狗肉。
我们很难评价说片中的那个父亲错了,违背孩子意愿希望孩子成绩好,也确实是为她好,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爸爸更是一种强权式的压迫。也要取悦领导赚钱,也是为了她过上好的生活。但是父亲却是真正没有考虑到孩子到底想要什么,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为自己给的就是孩子想要的。甚至我们的教育都是不知道想要给孩子什么,只是单纯的考试选拔,以一个虚无缥缈的大概率美好愿景促使父母逼迫孩子空洞的学习十几年。
在家暴那场戏中,我并非觉得父亲有很大的错。毕竟爷爷也不是故意弄丢狗的,虽然没用心去找,但是李玩过多的激动,晚不归宿,爷爷腿摔断了,奶奶可能走丢了,确实有些不讲理。但是父亲没有向李玩讲理,没有真正的理解李玩想要的。而是强硬的按照成人标准将假狗当真狗,使其接受。然后父亲道歉了,但是是为暴力道歉,而非以假乱真。双方的矛盾依旧在,只是利用暴力加安慰这一招给掩盖转移了,双方都没有弄清楚对方思想是怎样的。
旧的伤口总是被下一幕的和谐所掩盖,一层一层伤害的叠加,最后没有换来爆发或者冲突的进一步对立,换来的是默无声息的妥协,向成人世界的妥协。成长就是活成他人想要你活成的模样。
在酒席中,父亲迎合着领导,也要李玩迎合着,而几乎忘记了对于李玩的承诺。前几分钟还信誓旦旦说“爸爸一定带你去看”,后几分钟却说“人的事情还没搞清楚呢,还往天上看”,无比讽刺。
大人的世界是怎么样子呢?就是只做有用的东西,能换取利益的东西,片中讽刺了那些追求文化的企业家,并不是真心的追求文化,而是抱着一种炫耀和利己的态度去追求。真正的科学文化《时间简史》他们是不关心的,只关心那些所谓国学。
影片传递了一种强权压制的悲剧感,强权逐级压制,没有人有选择的余地。每个阶段的人都以各自的思维方式做着,在缺乏沟通包容互相理解的前提下,就用强权压制来解决问题。上级的以自我为中心,最下级的青少年借以教育的名义、分数的多少也被好好管制。李玩有了如此成绩,有一定的自由能力,何况父亲也不是很差,也这样了,何况其他人呢?两端的源头的无法改变,只得继续循环着。
无论是领导对于父亲,还是父亲对于李玩,都是强权下的产物。领导不会在意父亲是不是真的有事,父亲不会在意李玩真正想要什么。个人在集体中是没有话语权的,李玩要应景的吃下狗肉,父亲也应景的默不作声,每个人都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所谓的以和为贵,不要伤了和气,就是磨平棱角,抛弃是非观,投入到一片沉寂的染缸中。
青少年本应该是最有活力的一群人,能够学习更加进步的知识,有着自由的思想,敢拼敢闯的精神。但是在一种由上至下的强权结构中,被无情的扼杀了,最后也慢慢“懂事”成为虚伪成人中的一份子。于是依旧是一潭死水,新的生命即使孕育了也马上被同化了,然后一代接着一代!
其实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最被触动的反是姐姐的那一句话:我总要爱些什么。是呀,总要爱些什么!少年时的我们心灵是如此的贫瘠,总要爱些什么来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书本的知识完全是为应试选拔做准备的,给不了任何人情感上的慰藉,而家庭又如此的看待那样空洞的成绩。
李玩的种种“无理取闹”,实则显现出来了现行教育体制之下,青少年爱的缺失。整天进行着所谓通向未来的枯燥学习,实则是一种强制的要求,并不为大多被青少年内心认可,只要有些风吹草动就会影响,一只蝙蝠进来,教室就乱哄哄的了。
李玩一次次的受到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恩宠,都是李玩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然后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即使是犯错了或者非要按照父母意思办,也是给予物质上的安慰。开头第一幕,父亲甚至连老师姓都记错,全家人居然都不知道李玩不爱喝牛奶,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理解。李玩想要的是真正的理解,青少年想要的也是情感上的理解,而不单纯是物质。
是这种竞争激烈的畸形教育造成的这一切,父母的爱具象化了,以成绩为标准。孩子缺爱的情感要成绩好来换取,虽然成绩好确实是家长为子女好,但是在孩子看来,是家长太在意成绩而不在意自己真实的感受。在成绩之外,家长又疏于注意孩子的情感状况,而将所有的精力投注在事业之上,而所谓的给孩子最好的,其实还是物质上的。这就产生了一种站在大人视角的孩子不懂事,大人辛苦赚钱也是为了你好,叫你好好读书也是为了你好,你就不能懂事一点,好好学习吗?其实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更多。
于是李玩几乎只能将自己能自由选择或者真正想要的也能得到的,寄托于某一个平行时空,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一种不得已的宽慰。得不到来自于家庭的爱,就只能寄托于狗、窗外鸟鸣、男生。可是狗也被大人丢弃了,鸟鸣不过是疯子口语,男生也并非真正理解她。片中男女之间的感情更像是互相的找一个心灵寄托,而非真正的爱,男生刻完了李堂名字后又刻李玩,一种很随意随心的样子。所以最后她只能变得懂事,慢慢适应成年人的世界,然后渐渐像成人一样将自己的情感放在追逐金钱与权力上。常说这是一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我想大概教育也有一定原因吧。
而姐姐可以说是电影中活得比较“自由”的一个人了。她把“爱”寄托在男朋友身上,首先她说的只是喜欢,等到她真正觉得这是爱了,想要用爱来挽回男朋友不得时,决然离开。她也迎合着大人说假话,但她在内心是否定的,以至于在结尾的时候拉着李玩去找真正的爱因斯坦。她能明白李玩的心思,在大人们忙着为弟弟过生时忽略李玩时,她能觉察并安慰李玩。她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每一次的情感寄托,但也能很快的从情感中抽离出来而不像李玩那样执迷于其中。她不与大人对抗,她知道这种对抗是无效的,但她仍留有余地的继续自我选择,这是李堂比李玩活的更加明白一点,她也成绩好,这种明白也是在取悦大人后换取的。电影也应该对于姐姐的描绘多一点。
导演完全可以再心狠一点,冲突更加激烈一点,悲剧色彩更加浓厚一点。比如影片中的小女孩成绩是优秀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亲人忍让和爱护,倘若没有呢?姐姐在面对男朋友被挖墙脚,还是自己的妹妹,姐妹之间也能有激烈的冲突?片中的父亲与继母其实都是很好说话的,父女之间的不理解是存在的。但是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还是有和解的办法的,即好好沟通。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两代人是无法和解的。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不自然。导演像是为了表现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强行将一些事情串联在一起。导演在前半部分铺垫了很多,但是到了后半部分又不能很好地聚合在一起,前半部分有很多的点其实都没有展开来,后半部分为了彰显主旨又过于刻意,使得影片有着很强的穿凿痕迹。
例如电影前半部分提到姐姐露胸的时候,女主后来也看了看自己的胸,还有姐姐与男朋友的如胶似漆。这一部分我还以为是讲述青春期生理与情感变化的,结果生理后面没有了,情感也只有寥寥片语。当小孩子哭的时候,玩玩是打椅子、打姐姐,这种从小教育的不是以是非观来论对错,而是以主观感受,明明是弟弟先惹狗,弄得狗张牙舞爪要咬弟弟,却要将狗送去狗肉店,打了奶奶就以还小搪塞而不用道歉,这种从小养成孩子还小不懂事就不论是非对错的错误教育。又或者是瞒住李玩弟弟的事情,后面的姐弟玩耍,可能想表达一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但也没有很好的展开。电影想表现的很多,但又无法展开来。而且前面狗的剧情铺垫得太长了,几乎占了电影一半,狗有隐喻,但不那么重要。电影的主旨依旧是在批判社会、教育和家庭。狗只是一个引线,引出家庭矛盾以及教育不合理。
电影中狗在走丢之前,电影没有很好的表现李玩与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以至于她在狗走丢之后那么的情绪失控。最后结尾李玩强行的吃狗肉,表示成长,又或者是弟弟滑旱冰喝牛奶来表示一代一代的轮回,也过于显得明显。
大众电影评价曹保平的话大概最为合适了吧:他其后的《李米的猜想》《狗十三》和《烈日灼心》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作品,只是他在叙事上,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布局和钮桥上了。既想拥有出人意表的故事外壳,又要在其中裹挟着严肃的社会命题,其结果往往两头都不靠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