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字瞻瞻71: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百字瞻瞻71: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作者: 一格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9-19 15:09 被阅读0次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 . 第七十五章》

    人民轻易赴死,是由于统治者生活奉养丰厚,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重视生命的人更高明。

    生与死,是人生最核心的终极命题之一。“贵生”即真爱生命,是为具有积极信仰的所有思想流派所肯定的。但从本质上讲,人生又是一次向死而生的单向旅程。

    那么,世人将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死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是有限的,但在创造生命价值方面,却有着无限可能。

    关于死亡,老子在肯定“贵生”态度的基础上,还做出了和传统观点不一样的思考。首先,老子关注到“民之轻死”和物资奉养丰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最后的结论上不一定完全相关,但这样的一个思考,在那个时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同时,老子还关注到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上的差异,即一种态度是刻意求生,另一种态度是“无以生为”即顺其自然。关于死亡,庄子的态度最为达观,在面对死亡时,其表现也最是洒脱。

    因为,在道家看来,万物有消有长,出生有其源头,死亡有其归属。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接纳生命的有限,敬畏万物的无常。回到生命的当下,怀有珍惜与顺应自然的态度,也许是最为智慧的选择。

    苏东坡在黄州时做了一首《临江仙》的小词,最是接近老子关于生死,那“无以生为”顺其自然的态度。“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时的苏东坡刚刚经历“乌台诗案”,历经沉浮九死一生,其人生态度从积极入世转向消沉低落,又在此刻转而追求顺应自然的精神自由。

    “倚杖听江声”是其将生命思考停留在当下,将过往情仇投放于江海东去。“小舟从此逝”是人生由此达观,忘却了营营,生命之舟找寻到了归属。

    “江海寄余生”是苏东坡顺应了江海之流,即放下了各种欲望,完全顺应了自然之道。至此,东坡居士已将有限的生命融汇于无限的天地自然之中,生命由此得到升华。

    由此联想到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塑造孩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儒家之家国情怀,也培养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道家之达观心态,在面对生与死的价值与态度方面,两种精神力量都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字瞻瞻71: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ie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