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注释】
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二是指学生。
入:是指进到父母住处;或者说在家里。
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弟:同悌,拼音tì,形声字,本指敬重乡中长辈,古时乡中皆是同族 ,后指敬爱兄长。
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翻译】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懂得孝顺,出外要知道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一定要讲信用。和所有人都要友爱相处,多亲近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知识。”
【解读】
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各种知识。显然,这是德育优先原则。德高才浅,只是这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的问题;而无德有才,则是危害社会的问题了。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却更加重要。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离成功更近,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现在的社会,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考试的分数,以分数论高低,使孩子从小就偏离了荣辱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实在是应该先修德,有余力,再学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