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从常理上看就是一场零和游戏,甚至悖论。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答案,帮助我们做出最优决策。但在涉及到伦理道德时,往往这些科学方法推动起来异常的艰难与漫长。
读《算法之美》——医学实验与伦理|研究不同疗法的有效性(A/B Test)
希波克拉底的格言“不伤害”一直是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生理学家把它扩展到研究领域,指出不应该伤害另一个人,无论他的行为可以给其他人带来何种好处。然而,要避免伤害也需要知道什么是有害的。在获取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受到伤害。
仁爱的原则有些时候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在临床实验中,寻找最有效治疗方案的实验直接关乎病人的生死。医生在实验前,并不知道哪种治疗方案是有效的。于是将病人分为几组,各自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了将来的病人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我们必须进行实验。那么对于实验中最终证明在非有效的方案的那一组病人来说,这是极其残忍。我们要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将病人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呢?
|自适应性试验(赢留输变算法)
1969年,马文泽伦为了减轻上述分组临床实验的弊端,提出了“自适应性”实验。即胜者优先原则:
1.我们首先在帽子里放入两个小球,代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
2.随机抽取1个球以确定第一名病人选择哪个方案。
3.如果所选的治疗方案成功,那么在帽子里放入代表这个方案的小球,这时候3个球中就有两个代表刚才成功的方案。
4.如果选择的治疗方案失败,那么帽子里就放入1个代表另一个方案的小球,以增加选中这个方案的概率
从统计学的角度计算赢留输变算法给临床实验患者带来的伤害要比A/B Test要小。但是直到16年后,一项ECMO研究在临床实验中才首次使用了这种方法。12名参加实验的婴儿中,1名采用常规疗法的婴儿死亡,11名采用新疗法的婴儿存活。如果采用A/B Test则可能有6名婴儿死亡。
自适应试验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信服这样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英国募集了近200名婴儿采用A/B Test的方法来测试ECMO疗法的有效性,结果证明ECMO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死亡风险。可是为了获得这些知识,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规组婴儿的死亡人数比接受EMCO治疗的小组多24人!
直到2010年2月,美国食药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份《药物和生物制剂的自适应设计临床实验》的“指导”文件。才真正将这种实验方法纳入官方指导文件,整整用了41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