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午,我依旧步行回家,看到岔道口初站了一个姑娘,一双拖鞋随意的踩在脚下,有点夸张的花裤子很宽的套在腿上,一股烟正从下往上冒着,她在抽烟!一边用无视一切的眼神打量着路况。
一辆小蓝共享电动车上,一个男孩“飞”了过来,前面蹲着一个女孩,这姑娘一手拿着烟,一手拽着男孩的衣服,和男孩一起坐在车座上。他们大声笑闹,呼啸而过。
那一刻,我心里首先想到的是:都是十来岁的年纪,这三个孩子的家长在做什么工作呢?这姑娘什么时候学会了抽烟呢?他们还读书吗?他们的家长和老师知道这情况吗?
如今想想,他们或许早就不再给予父母教养权利了。他们把这权利“送”给了具有依恋关系伙伴。
初看到“教养权利”我是好奇的,怎么自己生的孩子、自己扶养的孩子,不是天然具有教养权利吗?然而父母真的天然具有吗?那么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会惹人生气?会叛逆?
原来,教养权利并不是因为生养而自然赋予。它是通过我们真情以对、走进孩子内心、产生牢固的依恋关系之后,孩子才会赋予我们的。
常听到这样的叹息:我真的很忙,为了孩子,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可是孩子看不到我的忙碌,感受不到我的辛苦。他都不愿意和我好好说话。有时候几天一句话也没有。
也有这样的慨叹:孩子长大了,他和伙伴们更亲近,家长退到了不需要的位置。所以,在孩子粘着你的年龄段里,和他好好玩吧。为什么长大了就不需要父母了呢?不是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吗?不是说有父母,我们才永远能有机会做“孩子”吗?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里这样阐述“教养权利”。
>> ·教养发挥作用,需要三个要素:有需求的依赖者、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
>> 教养的权利,指的并不是武力或者强迫,而是指“天生的教养权威”。这种天生的权威,来自父母和孩子恰到好处的同盟关系。教养的权利,是各种关系正常运转情况下自发产生的,不用费心争取,也不用人为推动。
>> 能赋予父母教养权威的不是教养技巧,而是亲子间的依恋关系。父母获得教养权利的秘诀在于孩子的依恋。
>父母拥有的教养权利不是取决于孩子的依赖需求有多强,而是取决于孩子强烈的依赖需求对象是否是父母。
>> 父母拥有的教养权利不是取决于孩子的依赖需求有多强,而是取决于孩子强烈的依赖需求对象是否是父母。
>> 心理上不依赖父母的孩子,父母是无法给予他们任何情感上的支持的。指导不愿接受指导的孩子,父母会非常沮丧;帮助不愿让自己帮助的孩子,父母的内心会充满挫败感。
>> 孩子依赖父母是教养权威的源泉,也是父母重拾教养权威的唯一途径。
看完这些文字,我深刻感受到为什么有质量的“陪伴”是给孩子最重要的爱。为什么有的孩子和家人和睦相处,有的孩子距亲人于千里之外。我们给予的是不是孩子需要的?我们建立的亲子关系是不是能够获得依恋的?这就是教养权利的源泉。
也由“教养权利”让我联系到“教育权利”。同在一个学校,为什么班级氛围有差异?同在一个班级,为什么有形色各异的教育问题?同一件事,会引发不同的教育结果?
我们天然有教育学生的权利,然而这份权利是否被学生接纳,是否与学生建立了依恋关系,结果定然不同。
于是,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教育,是在做“人”的事儿,在“人”上下功夫才能成事儿。想要有美好的亲子关系,想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外在的形式其实都在为“依恋关系”做辅助。不能同心,定不能同频。教育就没法有质量的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