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关注的是未来,它承载着对未来的规划和“创造”童年的重担,就好像“童年”是一个有着特定结果的项目。
觉醒式教养让我们关注现在,让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与他们的真实身份匹配,而不是让他们与我们的幻想匹配。
孩子不能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要么是因为那和他们的内在天性相违背,要么是因为那根本不符合他们内心的愿望。
当我们开始理解孩子现在是谁,而不是将来“应该”是谁时,变化就会发生。
长期活在“你必须成为某人期望你成为的人”这一信念下的孩子,会因为无法达到父母满意的要求,经受着负罪感、羞耻感的折磨。
当孩子经历这般感受时,他们不得不与自己疏离。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们会放弃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去取悦父母。
真实的自我被否定后,我们渴望被认可,渴望被接受,渴望获得归属。这种内心的缺乏感带来了阵痛。当阵痛得不到治愈,甚至被忽略时,它会继续扩散,于是带来了更多的痛。
除非我们对经受过的伤害有所觉悟并直接面对它,否则它不会消失,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只有我们觉悟到我们正在重蹈儿时的覆辙这个事实,我们才可以开始找到现在不愉快的根源。
“教养都是为了孩子”,它使我们相信为孩子做的事情都是无私的,因此孩子应该感激我们。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无私的,这会让我们自以为站到了正义的一边,我们的心态会因此变得自以为是,以为只要有必要,就可以对孩子做任何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事实上,抚养子女的过程,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没有私心的。把孩子带到世上,往往从一开始都带有强烈的“自我”成分,而不是一种无私的行为。生孩子的决定往往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我们唯一能控制和影响的人,只有我们自己。觉醒式教养就是要把焦点转到父母身上,我们把自己而不是孩子放到严密监控之下。
子女教养往往都是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子女身上时最有成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