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兴趣班之前,你给孩子找艺术启蒙老师了吗?如果没有,画家丰子恺先生就是您孩子的最好启蒙老师。
1935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势,日本疯狂掠夺我国东北资源。长江发生大水灾,死亡14.2万人。第二年,大文豪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赵一曼英勇就义,张学良被囚禁。国难当头的时代,人心不稳。有人发国难财,有人弃笔从戎,有人依然坚持教育救国,画家丰子恺先生就是无数人中的一个。
谈诗作赋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兴,如同书画修身养性,实属国家兴盛百姓安居才有闲情研究的高雅艺术。在国将不国,同胞流离失所的时候,丰子恺先生依然满怀热情地在中国的《新少年》报刊登一篇篇少年音乐和美术启蒙,后来集结成册出版才有了今天的我手中的《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
最近从少儿图书馆借来书,初衷是借给儿子看的,没想到我自己倒是先睹为快了。我20岁时,喜爱书画,从报纸上剪贴了不少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与画作。今日再读,得知先生是浙江桐乡人,诞生于1898年。哦,对了,今年我们计划暑假旅游,差一点就去他的故乡了。
近日读丰子恺先生的《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有几点印象极为深刻的地方,现摘录如下:
一 有趣的音乐启蒙
P009 独揽梅花扫腊雪 爸爸高声地唱道:“噢!do re mi fa sol la si!”我忍不住惊讶地问道:“爸爸为什么对着扫雪的王公公唱了音阶?”爸爸答道:“我们小时候学唱歌,先生教我们唱音阶,用‘独、揽、梅、花、扫、腊、雪’ 七个字。现在王公公不是在那里‘独、揽、梅、花、扫、腊、雪’ 么?”
丰子恺先生诙谐幽默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引导少年们对音乐的好奇,读来觉着有趣新鲜,与现在家长送孩子学钢琴陪学陪练,基本上靠威逼利诱的态度,真是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妨学学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的做法。
二 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乐器
P059 外国姨母 我从不曾见过这样好的乐器。口琴携带便利,但是不能吹奏像刚才一样复杂的乐曲。风琴可以弹奏复杂的乐曲,可是笨重得很,携带不便;况且发音沉重而严肃,缺乏活泼之趣。如今我看这violin,便利、复杂、轻快,而且活泼,真是一个可爱的乐器。我说:“我一定要请教姨丈教我violin。我也去买一口,不知要多少钱?”
文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请姨丈先考考他,可学不可学。然后又告诉他,倘使能通过入学实验,就给你买乐器。当然,最后,通过反复测试,姨丈宣布:“他的耳朵颇能辨别音的高低,他的手指颇能供耳朵的驱使——这两个条件合格,就有学小提琴的资格了。”
众所周知在西洋乐器中,除了钢琴,小提琴是第二大难学的乐器。丰子恺先生用一段通俗浅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乐器不是一件心血来潮的事情,需要经过科学的测试。这样孩子学起来更容易上手,不然会打击自信心。
三 学美术修心养性
P177 “九一八”之夜 九一八之夜,当学生向图画教师发问:“训育主任白天教我们‘ 不要忘记所处的决不是享乐的时代,而是刻苦的时代’ ,既然是该刻苦的时代,我们似乎无暇去弄图画等赏心悦目的东西,为什么学校里还要教我们画画呢? ”
丰子恺先生在《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一书中呼吁,虽然身处刻苦奋斗的时代,但美术研究绝不可以废止。也不必硬拿美术去当做奋斗的工具。因为,一图画不仅是赏心悦目的东西,实是一种苦工;二,图画的用处不在乎直接地当做奋斗的工具,乃在乎间接地修养人的心目,使人的生活健全。这两句话是图画学习的要点。有很多意思和教训是无形的,是描不出的。我们只有用苦功练习眼力、手力、心力,养成了能够明敏、正确、美满的能力去应用在我们的一切生活上,使我们的生活同良好的美术品一样的真实,而美丽。这才是图画的间接用处,这才是图画的最大用处。
当今一个大师曾说,一个人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美盲。学美术的人比常人更易于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美学应用范围之广,建筑、摄影、服装、设计、广告、电影等等多个领域。学了美术的孩子,他们的职业选择余地很大,可以当画家、美术教师、美工、室内设计师,甚至现在的手作、插花处处体现生活美学观。
作为普通人来说,我更看重学美术可以培养人独特的审美观,那些学美术的人总是在日常化妆、穿衣搭配、家居布置、自拍更胜一筹,这么多好处自不必说。他们比常人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美,一朵花、一杯茶、一片云,更浪漫有情趣。
无论学艺术,还是做学问,或经商没有不苦的,为孩子慎重地选择启蒙老师,兴许中国就又多了一个大师。就像丰子恺先生他自幼喜欢艺术,曾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美术,成为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拥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丰子恺先生一定也是深刻地看见“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引路人”,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启蒙书籍。
我们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从来不缺文化教育,也不缺艺术培训班,但是缺少像丰子恺先生这样的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我们做家长的不妨格局大一点,效仿书中那样充满趣味又不失严肃地为孩子指引一个真正的精神乐园。
不妨跟你的孩子共读这本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