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大环境之下,围绕着“大健康”的核心理念,健康传播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实践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传播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2018年发生了许多健康传播的重大事件。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健康传播的生态环境不断更新迭代,如何破除旧的健康理念,怎样去建构全新的信念,如何与健康谣言博弈,怎样才能减缓公众对疾病和死亡的焦虑……大众媒体在思考、学术界的学者也在研究。
11月17日、18日两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健康传播工作坊”和“医疗、人本和媒介”的学术论坛中,各位学术大咖对此展开讨论。(可以扫描图片二维码获取信息)
健康传播热点事件 | 健康中国 健康传播热点事件 | 健康中国今天公众号梳理了“健康中国”概念的源起和发展,对这个基本概念和国家战略进行一个跨时的分析。
“健康中国”提出的背景
国际背景
虽然全球卫生与健康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传统疾病和健康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不断增加的跨境流动人口、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龄化、日渐趋紧的生态环境、悄然改变的疾病谱等带来新的难题。新世纪之初,全球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把健康纳入“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把健康列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指标,表明“健康促进”是全人类和各国政府共同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国内背景
进入21 世纪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高发的态势加速显现。居民健康素养不高,缺乏健康维护的主动性,健身人口比例较低,青少年近视、超重等健康问题严重,健康教育水平不高。人群健康水平仍需要提升(尤其贫病残障等弱势群体和老年、妇幼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供给和保障仍显不足,健康生活及文化有待培养,有利于健康改善的自然、社会、生活工作环境尚不具备。如何打造全链条、多层次的健康产业,保障人口健康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群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面临严峻挑战。
在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迈向共富目标的背景下,面对经济新常态和转型期社会发展问题,国家适时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 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将健康中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写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中国”发展现状: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健康投入逐年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全民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离真正建成“健康中国”仍有相当长距离。
“健康中国”的发展
“健康中国2020”
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健康中国2030”
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长期战略规划,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健康中国2030》坚持以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康生活、服务、保障、环境、产业为工作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大幅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改善健康公平。
“健康中国2030”具体目标如下:
①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寿命显著提高;
②健康素养大幅提高,主要危害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③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健康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完善;
④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⑤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治理、能力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
健康传播热点事件 | 健康中国(健康中国2030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地位,并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分为三步走。
到2020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健康中国2030 作为国民健康促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包含五个基本维度:健康水平提升、健康生活改善、健康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完善、健康环境的营造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健康中国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健康中国”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回应了人民的健康需要和对疾病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后顾之忧的关切。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是国家治理理念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升华,有助于促使关注健康、促进健康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及家庭的共同责任与行动。
“健康中国”对产业/行业的影响
健康成为最大的生产力。中国已进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并助力经济和综合国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鉴于中国近14亿的庞大人口规模,个体健康指标的改善将汇集为全社会巨大的健康人力资本提升。对于企业而言,维护员工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也是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手段,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
健康业培育民生经济新增长点。在“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的健康中国建设中,健康管理、休闲健身、医养产业、医疗服务产业等健康服务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人民币,2030年达到16万亿。作为规模相当可观、覆盖范围广、产业链长且在不断扩张的民生产业,健康服务业培育了民生经济新增长点,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创造就业并拉动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
“健康中国”现状、问题及对策
1、现状
(1)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健康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从人均预期寿命看,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岁,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41.3岁,比2000年提高了4.9岁,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和增长幅度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主要健康指标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国民健康发展计划,把国民健康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制度和政策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高,国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
(2)健康服务:健康投入逐年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在健康卫生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支出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政府和社会支付比重逐年增加,个人支付比重明显下降。
从健康服务能力看,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12大类、45项服务,基本覆盖生命全过程。
(3)健康素养: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全民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鼓励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国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健康教育和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普及。
(4)健康保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清洁用水、燃气普及率和垃圾清运处理能力等不断提高,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居环境更加清洁、健康和舒适。
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健康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城乡健康发展的重要桎梏,中国也在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建设力度。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国建立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网,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针对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国制定颁布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定颁布,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治理和保护做了全面部署。
2、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离真正建成“健康中国”仍有相当长距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城乡居民生命质量有待提升;社会贫富差距突出、二元结构显著;各类天灾人祸频发、安全风险加大;各种“城市病”凸显等。“健康中国”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①健康需求快速增长,服务资源相对不足。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近年来,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投入逐年增加,但人均资源仍然不足,各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的现象非常普遍。
②医卫服务体系结构倒置,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表现为“倒金字塔”结构。绝大多数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力量却非常薄弱。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使得群众生病后很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有效治疗,不得不涌向城市大医院求诊。而大量患者涌到城市大医院不仅使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也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
③健康服务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以医疗服务为主,提供护理、康复、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等其他健康服务的机构极少,满足居民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严重不足。
(2)居民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仍有待提升
①居民患病率和慢性病死亡率呈现增长趋势。
根据第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13年我国调查人口两周患病率、1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等均有所上升,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肝癌、肺癌等主要慢性病的标化死亡率均呈现增长趋势。
②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根据2015年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论文,2013年中国地区男性健康期望寿命为65.89岁、女性为70.28岁,分别比日本男性、女性低5.22岁和5.28岁。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社会贫富差距突出、二元结构显著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城乡之间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绝对差距依然巨大、二元结构突出。
①贫富差距严重、二元结构突出。
目前我国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基尼系数也一直处于高位。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双重二元结构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威胁。
②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城市贫困现象突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这些农业转移人口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却无法公平享有和市民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权益,并与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共同形成了城市贫困人群。
(4)天灾人祸频发、安全风险加大
①天灾频发。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严重。
②人祸不断。
人为因素引起的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
(5)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健康发展瓶颈
①空气污染问题凸显。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高能耗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再加上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②地下水环境质量堪忧。
近年来,随着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地下水环境质量依然堪忧。
3、对策建议
(1)提高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优化健康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针对性地加大医疗卫生投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到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丰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可及性;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培育健康人群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逐步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帮助居民掌握最基础的卫生健康知识,逐步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计划,逐步完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转变传统以“治”为主的健康理念,突出防治结合和全程管理,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建设,营造健康的环境
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转变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减少各类污染排放;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4)完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健康社会
以保障居民生活和增进居民福祉为宗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安全管理由“重处置、轻预防”向全过程管理转变,全面加强城乡安全建设,增强社会应急反应与自救能力,努力为居民创造安全、安心、有保障的社会生活。
(5)健全健康政策体系和组织保障,强化健康社会支撑
将健康理念融入政策体系,努力为社会民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与健康服务;建立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将健康规划和健康政策的制定、落实、管理整合到统一的框架内;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健康的良好氛围,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
仲启丰 “健康中国2030”国民健康素养促进的举措和目标解读
单菁菁 建设健康中国:现状、问题与对策
肖月等 “健康中国2030”综合目标及指标体系研究
勾凤云 “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施策略研究
华 颖 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意义、当前形势与推进关键
李 蓉 中美国家健康战略比较研究——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国民2020》文本
健康传播热点事件 | 健康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