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讲析】
隐者,古时不做官,隐居深山僻野的人。中国古诗文中一直歌颂这种人物,最古的传说有许由、务光。唐尧说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把牛牵到上流去饮水,说唐尧这句话把牛的嘴巴弄脏了,并且还用河水来洗耳朵,也是说把他耳朵打脏了的意思。以后隐者分三种,一种是假隐,讨个隐上的名誉以便皇帝知道,好聘他去做官,这叫“终南捷径”。另两种是真隐。有的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蓝图,如陶渊明和他写的《桃花源记》,另一种只管过乡居生活,不贪荣利就是了。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宦囊饱满,“以黑海的余资作青山的退步”的,并不都是真正亲自去种地耕田。歌颂这种人的诗,七绝、七律、五绝、五律中都有,这种隐居的人,逃避现实,说严重一点,是对国家民族不负责任。但他们有不与反动统治者合作,不和社会上的歪门邪道同流合污,在那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社会里能洁身自好,也有可取的地方。附论于此,希读者择善而从,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就行了。
这首诗以“松下”二字点“隐”字,以“寻”字写“不遇”二字,并用问答的形式来表达。松下而问童子,问则为寻。松下是隐者住处的特征,既到隐居之处而问童子,则已有不遇之意。二句正面写不遇: “采药去”补足隐者二字。后二句写寻,以明确交代其不遇;只在此山,则去并不远,似乎可寻,但“云深不知处”,却又欲寻无踪,故不遇。“云深”二字,想见层峦迭嶂,林木参天,时而雾气沉沉,时而白云片片,有无数山情云态,而隐者入山之深,亦显其品质之高。这一句特别生动。
从风格来说,这首诗写闲逸疏野。司空图在《诗品》中对“疏野”解释说:“惟性所宅,筑室松下,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这就是说“疏野”的诗,要听任于性情,解放个性,这就要不为簪缨所束,要生活在乡野里,只要满足自己的心意,不必有什么目的。这位隐者既居松下,乘兴入山,未必真去采药。行踪无定,真如闲云野鹤,无挂无碍,悠然自得。二十个字写三个人、三件事,都由童子口中说出,安排材料上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