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从服饰上可以判别一个人的所从事的职业,八九不离十。穿中山装的,那是干部,工人、农民是不会穿这样衣服的,谁要是穿了,会招来讽刺和嘲笑。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当新郎官的时候会穿上那么几天。那工人穿什么?穿单位发的工作服,上、下班的时间里,青年工人骑着自行车,不管路上有人没人,车铃响个不停,一件不扣衣扣的工作服迎风飘扬,像扬起的风帆,十分潇洒。
图片来自网络农民大都是穿农家织的土布,蓝色中间会带些白色,黝黑透红的脸膛,一眼就能看出来。年龄大的老农冬天喜欢戴罗宋帽,现代称“风雪帽”,是一种保暖性能特好的男式冬帽,用双层骆驼绒制作,帽墙成三翻式,把帽墙翻下,前面脸部只露出一蛋形圆孔,耳朵、后脑、脖子等都可罩去。是从俄罗斯传入中国,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古称为罗宋,所以这种帽子被称呼为“罗宋帽”。当初我们去农村插队时,有很多人包括我就买这样的帽子去下乡。
夏天年轻人喜欢穿背心,在背心的前面印上单位名称,背心后面又印有阿拉伯数字,让人很容易认为是球队的球员。还有就是穿那种印有蓝白相间的汗衫,因是海军穿的,所以就叫“海魄衫”。
那时候有人在上衣袋插一支钢笔,有的还不止一支,那他一定是有文化的,没有文化的人是犯不着花几块钱去买支钢笔插在衣袋上去冒充斯文。
六十年代后期,服装的颜色就是三种颜色,蓝、白,绿(绿的是军装)似乎穿这几种颜色的衣服,人的思想作风才是正派,如果你穿着一件花哨点的衣服,裤子的裤脚管小一点,就有可能被认为思想作风有问题,说不巧会有人来“帮助”你。
军装在当时是最时髦的,像我们小孩军装是不敢奢望,如果能有一顶军帽那就很了不起了。无论男女,基本上都是这三种颜色。那些深色的中性服装,从背后看去,早已是“雌雄莫辨”,判别男女还是要看所留的头发。
到了八十年代,服装的颜色、款式多样化了,马路上流行过一种喇叭裤,它的特征是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时尚前卫的青年男女裤脚能宽到一尺,往往引来路人侧目而视,一些老年人看了只能搖头。被正统的观念视为奇装异服。单位里政工干部还会对你进行思想教育。后来穿的人多了,时间一长,大家也就见怪不怪,喇叭裤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
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穿西服打领带成为时尚。许多企业将它作为工作服,西服着装确实显得大气,穿在身上很精神、庄重,所以成为企业及机关从业人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着装的一个首选。我在单位上班时,每隔二年单位就会为每人定制一套西服作为工作服发放。
以前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身穿西服,但从不系扣,鼓起的小肚似乎要撑破衬衫,皮带系在肚脐下,腋下夹着一个小皮包,走路急怱怱,说话嗓音很大,人家说这个模样的人不是大款就是暴发户。
沪上夏天至今还有一景,那就是可以看到中年男女穿着睡衣睡裤上街,睡衣睡裤顾名思义是晚上上床睡觉时穿的,他们把大街当作家里,是显摆呢还是不拘小节,看不懂。我是再热的天,只要出门,一定要长裤、袜子、鞋子穿好。穿衣服虽然是个人自由,但是你一到公共场所,穿着得当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不同的人在选择衣饰的时候,会倾向于某种服装,人们对服饰的喜好,不仅反映出这人的社会地位、年龄、职业、素养等,很多时候更向外人透露出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从一个人的穿着上,可以对这个人有个大致的判断,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决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