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午觉时尿湿裤子,生活老师照顾了但也批评孩子,家长不满意老师做法,想换幼儿园。
孩子到了新环境,张力超过能承受的 部分,会有一部分退行。这个孩子的神经,肌肉虽然能控制大小便,但是他紧张就会退行到婴儿时期,失去对大小便的管理
如果理想化老师,会觉得老师处理不当。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孩子没有准备好就来到幼儿园,也会给她的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幼儿园在这个高速高效的压力下,不能理解小孩的恐惧,焦虑和退行,把这部分责任投射到父母身上,觉得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准备好了再过来
我们不能忍受一个婴儿的焦虑,会把抚养的责任投射出去,希望对方能成为抚养能力到父母。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做不到,就会很焦虑,觉得被迫害,动用了很多分裂投射否认和理想化防御机制
孩子变成投射的工具,孩子被辜负了,家长和老师通过孩子来彼此控制战斗
其中有大量的移情,家长不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幻想有一个拯救者来抱持我和我的孩子,帮助我解决问题。孩子和此刻症状-尿床,被家长老师当做球踢来踢去
咨询师不是站在这边或那边认同,而是温和地分裂,从第三个位置看问题。不然认同家长,就会把老师看成迫害者,加重家长对老师的不满
如果非常稳定的,能容纳孩子焦虑恐惧被迫害的家长,面对这些事情就不会采取逃避手段去转幼儿园。他能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家长,就能接受老师也是不完美,帮助孩子和老师建立促进关系
理解老师面对几十个小孩手忙脚乱,要去真诚地表达谢意,孩子尿床给老师找了麻烦,比如换并洗被子衣服等,要表达歉意,因为孩子没准备好给老师加麻烦了,并且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够反,需要老师帮忙让孩子跟上平均水平。把老师作为促进性力量邀请进来,作为一个团体
孩子没有准备好,家长不惊慌,没有表现出很多无力感,采取回避的状态,而是和孩子共同面对,孩子就会觉得挫折没那么可怕,能够组织资源面对困难,而不是理想化另一个地方,或者学习父母的逃避,变得越来越脆弱,遇见问题就逃走
父母对于任何不顺利反对的声音,不接纳都无法接受,采取逃避,因为他们有一个严厉的超我。他们总是幻想有更好的地方更好的理解。一个完美的容器所以这样的父母经常逃避,可能过得不好
这个老师如果人格力量强,能接受那一刻碰到一个尿床的小孩,她也可以把父母邀约过来,当老师有涵容能力,那她也能做一个连接和沟通。只要父母有一个有这种功能,孩子就会在这件事中稳住。我们非常遗憾看到老师和家都没办法面对,这个孩子就一遍遍从一个地方转的另一个地方
这个里面父母的人格结构是碎片化的特点,不断在关系中重复。这个碎片是拒绝的迫害的羞辱的内在表征,把它投射到客体身上,让客体扮演这种拒绝羞辱迫害性的戏剧人物
当治疗师不是完美扮演他内在无所不能的角色,那咨询师在他的家庭关系就会很委屈,因为他们会认为你也是迫害羞辱拒绝的,被他们所抛弃
从这样的人格碎片中,父母内在有很多被抛弃的欲望,以及担心被抛弃恐惧,他们把它见诸行动
这些关系模式,内在剧本一遍遍重复这叫强迫性重复
孩子需要帮助,因为这种羞辱,被迫害的感觉无法面对,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一遍遍表达出来,所以孩子也觉得这部分是无法接受的,被羞辱,被拒绝就会慢慢形成孩子的人格特质。孩子会慢慢内摄,认同,内化,感觉非常敏感脆弱无力,无法和周围环境中任何好的部分发生连接,得到帮助,最后这个孩子在各个资源中流浪,而不能成为真正跟资源建立联系的人,他会成长为很孤独,内在很空的人。无法成为充实的有创造力的人。
我们在发育过程中,好常常被忽略被遗忘。可能来源于成长过程中认为好是自己创造的,把坏的投射给外界,被外界所迫害
孩子随着父母的眼睛看不到老师好的部分比如换洗衣服被褥,而父母因为老师不好的部分全盘否定。所以孩子无法去经历学习模仿老师好的部分,以后的关系中强迫性重复这种模式,一生在焦虑和惊慌中度过
咨询师的人格有多远,搭的框架有多大,来访者发展的维度深度广度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