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的准备工作

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的准备工作

作者: 李思服 | 来源:发表于2022-07-05 23:55 被阅读0次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阅读前至少要具备三个背景知识,这三个背景像大大小小的圈交错相连,与书中的故事高度关联,甚至说决定了一个人对故事理解的纹理和层次。

    首先,第一个背景知识来自于米兰·昆德拉自身的成长经历,只有清楚他的家境和童年,才会知道为什么第一部的第15篇会出现贝多芬的乐章,为什么“非如此不可”的字样会反复出现。同理,书中受监视、被下放、到国外流亡的生活也是这样,都来自于昆德拉的亲身经历。

    其次,第二个背景知识是“布拉格之春”及五国镇压“布拉格之春”改革的历史事件,这段历史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故事底色,是情节变化的载体,书中第一部的第17篇、第二部的第23篇、24篇、26篇、29篇,第三部的第4篇,第四部的第2篇、7篇,第五部的第2篇、3篇、4篇、5篇、6篇、13篇、14篇、15篇、19篇,还有第六部的第1篇、2篇、10篇、16篇…都是基于这段历史而阐述观点,昆德拉不断通过描绘华沙条约国占领下的布拉格人和事的变化,批判侵略者,讽刺社会制度和当局掉到是非的某些人的嘴脸,并以此推向人生意义、灵与肉、轻与重的问题讨论。

    由于话题写实性,以及相生相伴的沉重和严肃,甚至让人不得不去联想,那些没有明确描述当时历史事件的章节,是否同样在大量的隐喻中揭示着什么呢?

    最后一个背景知识是是“复调小说”,复调常见于音乐术语,也叫“多声部”,是18世纪欧洲前被广泛运用的音乐体裁,而复调小说则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是相对于“独白型”小说而言的。

    起先,巴赫金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经常可以看到其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阐述和观点,阐述和观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并不需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这些阐述的功能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还被用来作为另一个人的观点,即他人的观点,这使得小说具有对话性。而他的人物便成了既破碎又完整的特殊存在。

    因此,这个背景知识包括了两点,一是米兰·昆德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忠实信徒,还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故事结构显然建立在上述叙事逻辑的框架上的,人物的表达并不是独白型,而是对话型,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并进的。二是书中的哲理性表述很多,梦境和错觉,假象和误解,意念和揣测与大量讽刺、反讽、嘲讽、玩笑、自嘲的桥段相结合,使得整篇故事的哲理性和批判性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经质与火山性一样,相当强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的准备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su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