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想写点东西的想法其实两年前就有了,但是一直拖到了今天,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
- 没时间:身为互联网打工人,aka 新时代农民工,加班已是常态,哪来时间搞这些有的没的?
- 没内容:肚子里没多少墨水,文笔也不好,我能写啥,别出来献丑了?
- 没动力:说句有点政治不正确的话,在短视频切走大量用户注意力的 2022 年,还在写文字,多少有点 49年入国军,交卷前改答案 的感觉,我图啥?
不过既然今天能看到这篇文章,那就说明我已经克服了这些“困难”,这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敬请往下看。
时间:Today is a gift🎁
近来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思维习惯上的问题,就是我总喜欢给自己立「条件式flag」:“等我达成了 A 我就去做 B ”,相信有不少人也有这个习惯,等我忙完这段时间就回老家看看,等我事业有成就娶她回家,等我退休了就去学习唱歌/舞蹈/画画等等。
我在今年年初时给自己立的 flag 就是“如果答辩成功了,我就开始写公众号”,然而事与愿违,三月结果出来时我并没有通过,写公众号的计划也随之搁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不要轻易立 flag🐶)
直到最近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想做某件事非要等另个一件事完成才行?如果这个 flag 完不成或者完成时间要很久呢,你可以等,ta 可以等吗。而且很多时候这两件事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有的只是我们人为设置的条件和门槛,限制我的其实一直是我自己。
很喜欢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一句禅语: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present!
昨天已成历史,明天依旧未知,而今天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现在”叫做“礼物”!
是的,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这件事是我想做的,能让我开心的,有益的,那行动的最佳时间就是现在。
(「活在当下」是另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目前认为现如今处在商业社会中的人很难完全的活在当下,更多的时候需要在当下和未来中间找到一种平衡,我也还没有完全想明白,等想通了再来说说吧。)
内容: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想法都是,要先补充足够多的输入才能输出,所谓厚积薄发。我深知我的知识储备远达不到厚积,所以我开始刻意补充输入,坚持看书。
但是,有一个悖论,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坚持”去做,那大概率是不能“坚持”很久的。
因为人的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分到这件事上多了,另一件事就会少,平时工作、生活中的琐事已经将我们的意志力消耗殆尽,那就很难有意志力去坚持做其他事了。所以我的“输入补充”计划也没能坚持太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去建立一套机制,让你身处其中,让机制推着你往前走,最好是可以养成习惯,这样再去做这件事就只需要消耗很少的意志力,甚至可以自动化运行。
就像之前有位同学说我是 ta 见过坚持锻炼最久的人之一(虽说练得不咋地🐶),我才发现我有点后知后觉,算了下我从工作第二年开始到现在每周锻炼已经有五六年了,我之所以没有察觉是因为锻炼不知何时起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日常 routine 或者说习惯,我根本没有"坚持"去锻炼,只是习惯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我只是被习惯推着往前走。
明白了这个道理,回过头来看我“坚持”输入失败的事情,关键点就是如何建立一套机制推动自己去做这件事,而不是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坚持”。
其实,输入和输出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双向互补的,输入可以供给输出,输出则可以倒逼输入,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输出带来的反馈、成就感和那些物质或非物质的激励才会使创作者更有动力去输入。联想下b站,小红书上的那些知识博主,很多并不是因为 ta 们多能坚持,多么自律,而是因为 ta 们的输出渠道给到了足够多的正反馈,促使 ta 们去不断的输入,再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获得更多的正反馈,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想到这里,我悟了,写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写起来,构建自己稳定的输出渠道,从而倒逼输入,形成正循环。
至于文采之类的其实就更不重要了,国内从小的应试教育写作追求的是文采、 修辞,但是这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派不上什么用场(如果你不搞什么文艺创作的话),相反能用简洁的语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时代已经难能可贵了,因为核心是要表达的观点,而不是修辞。就像方文山与李宗盛的歌词,前者你会觉得很有文采,诗意盎然,而后者虽然只是直抒胸臆,你也会觉得很受触动(这里没有说方文山的歌词不好的意思🐶)。
动力: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方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动力。
要说动力可以有很多,比如锻炼写作/表达能力,满足表达欲,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增加睡后收入(这个想想就行🐶)等等,有些太虚,有些太远,这里我挑几个现阶段真正 push 我迈出这一步的说一说。
1、输出渠道:
建立一个自己的输出渠道,从而 push 自己不断的输入,这个前面说过,就不多说了。
2、沉淀思考:
很多人开始写东西其实都是出于想沉淀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只能说俺也一样 (张飞脸🐶)。
查理芒格(巴菲特合伙人)有一个有趣的猩猩理论:
你和一只猩猩坐在一起,你向 ta 讲述你对某件事的想法,讲完后就会留下一个对这件事思考更清晰的你,和一只一脸迷茫的猩猩。
就像早些年挺多开发同学都会写技术博客一样,写作的关键其实不是写给谁看(甚至有没有人看都无所谓),而是让自己把这个技术点理解得更彻底,给其他人带来的帮助或者后续带来的收获都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输出不仅能倒逼输入,还能巩固沉淀输入。
3、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方式:
参加工作以来,随着年龄和接触的人/事的增加,我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 要多运动,要多读书。
虽然都是最简单朴素的道理,但是人就是这么奇怪,很多时候别人直接告诉你一个道理,你可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就出了,直到你自己真正感悟到了,才会有动力去践行,这也许就应了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而最近半年我逐渐明白的道理就是,要多和人交流。
还是要说回年初答辩失利的事,刚得知结果时其实我是有些情绪的,因为我认为自己呈现的东西不管从思路还是最终结果来看都不比别人差,评委给的反馈也不能让我完全信服,于是我带着不满和委屈找了几位评委交流,但是越交流越发现自己确实有些地方没做好,而这些问题之前都被我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也就是说我对这次答辩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而这些认知偏差就是在和一位位评委的交流中打破的,除此之外评委们还给了我一些建议,让我了解了从评委视角是如何看待答辩过程的,而这些知识从书上是很难获得的。
由于程序猿的岗位特点,常年与机器、代码打交道,而这次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多与人交流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局限性,如果固执己见,固步自封,就容易陷入盲目自信,即所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知道自己不知道,从迷之自信的愚昧山峰走向谦虚求知的开悟之坡。
读书是一种很好的打破个人思维局限的方法,但是书上的知识很多时候是遥远的,需要时间来积累的,而现在正在困扰着你的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在你身边人的脑子里,等待你去交流发现。
而写作就是最高效的社交(交流)方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你可以在其他人的反馈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一些认知偏差和盲区,也可以快速找到那些和你想法同频,志趣相投的人,而且这个过程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边际成本为零。前段时间看了最近比较火的《纳瓦尔宝典》,里面也有提到类似的观点,他告诉我们要学会使用杠杆(不是炒股的那种杠杆🐶),而写作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那个门槛最低的杠杆。
最后
以上就是关于我为什么要写作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从一开始的“困难重重”到现在的“写就完事了”,这背后不是道德的沦丧,也不是人性的扭曲,而是我认知上的巨大转变,如果正好对你有所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同时如果你也有类似困扰,我的建议是:Just do it ✅
我会不定期分享一些日常思考,可能的主题包括工作随笔、生活感悟、个人成长、阅读笔记等,个人简介,欢迎关注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