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上半年,在为数不多的3个offer中选了这家规模最小的创业公司。在某个失眠的夜里,脑海过了很多遍近几个月的经历,竟是有些梦幻。还是想总结下个人心智方面的成长,借此机会捋捋思绪。
1.自驱力
加入创业公司,虽说不是经济下行疫情肆虐背景下的好选择,它却在一定层面上激发了我向上变好的动力。在工作领域,我有相当的自主权去独立调研并设计方案,去规划团队的发展方向尝试不同的项目;在团队内,除了常规的执行层面的工作,我开始思考下属需要什么,努力地想要创造并让下属能感受到工作的价值。以往在上市公司,我无需过多地去为做什么而发愁,现在则会主动去发现业务问题去找项目做,而且这甚至成了我早期的焦虑来源。
在管理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我认为这需要相当强的自主性:如何在已完成既定业绩目标时,依旧主动地探索岗位的业务边界;在几句话就能交差周报时,主动复盘细致列出项目明细;在业务边缘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主动汇报主动索要资源为团队争取利益;首次拥有自己的下属,参考以往从前领导学到的觉得正能量的方式来给下属提供培训和辅导支撑。
2.与矛盾共存
我曾经特别执着于有问题就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案,只要问题存在,就必须解决,解决不了就离开。直到这次,我开始意识到有些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或是不可控的。
在公司文化方面,我生平第一次发现了融入的困难度,因为涉及到价值观层面。在早期感受到的格格不入,使我多次打退堂鼓想离开。可最终我还是挺过试用期留了下来。我总结了学到最核心的一堂课应该是课题分离。
作为打工人,如果工作内容、团队氛围、福利制度三者都满意,那可以说是很理想的工作了。只是,在碰壁了几次后,发现这种美好状态似乎有些可遇不可求。我固然不会放弃继续寻找理想工作,可我也不必遇到不理想的就选择离开,除非当下我已找到理想的了。首先,工作内容是可控的是有探索性的,是我有意愿去深入发展的,且这是我可以参与的课题。其次是团队氛围和福利制度,这是一个公司最坚固的几乎不会改变的部分,作为普通员工的我,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却无法影响到它,这是超出我可控范围的他人的课题,是创始人的课题。如果我无法改变,那我是否有办法和它共处呢?现在是第五个月,我想答案应该很明显了。我希望自己像水一样,在固有地势中蜿蜒盘旋出自己的方向。
3.与自己和解
一如既往地,每次遇到问题我首先是自我反省,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有时却是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这次下属离职,让我更清楚看到了这种固化模式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困扰。区别以往,多是我个人主导的项目,复盘时仅限于单一主观因素(我自己)和客观因素;下属离职,则涉及到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离职沟通时,我拼命地试图找出自己参与的主观层面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我的分工安排,我设计的培训计划,我制定的个人规划,一一和对方核对,似乎只要对方明确点头是这些个因素,我就破解真相了。可是我个人的影响真的这么大吗,大到可以成为一个人去留的核心因素?并且前提还是,在其中一下属出现多次拖延工作延期未交付且无交代或弥补措施,我本人已经有了试用期延期或不录用的想法,我依然试图从自己身上找主因,反倒显得是我想留人了,这行为现在想来也觉得别扭。
在这里,除了客观的公司文化因素,工作内容因素,或多或少我的些个人因素,还有关键的对方的主观因素。作为成年人,哪怕是面对着同样的选择场景,也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如我上面提到的,工作的探索性是乐趣于他人可能是迷茫没有方向,公司文化的共处适应于他人可能是无法接受容不下眼,通过工具去发现问题去改善体验是快乐于他人可能是纯粹的工具劳动。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想法和认知差异,且在几天乃至几月内达到彼此理解和适应是有难度的。看到问题,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解决问题,是个人选择。我也无需纠结于要一个明确答案,决策本来就是多因素综合且包含感性成分的。至此我也放下了。
4.人的多样性
此前我一直自认为足够的开放和包容,愿意敞开自己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可不得不承认,我对人的认知极其有限。过往的工作经历,让我遇到了很多同类人,让我有种错觉,这就是社会人该有的样子。于是在招聘时,我没有采取有效举措去过滤掉那些不合适的人选,以至于在入职后常觉得一些行为匪夷所思,极大增加了沟通成本。
当我远远看着这类人,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当我走近这类人,我却因这种差异带来的协同困难而几近奔溃。至此,我没有找到有效破解类似困局的方法。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定要在面试环节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努力找到愿意与自己奋斗的合作伙伴,此外在合作期间给彼此的匹配度验证设置个有效期限。
期望下半年会更好!
以上
2022.7.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