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十三篇)
外篇之六《天道》
《天道》共分八章,内容纷杂,主旨是阐述万物之道与人之道的朴实无华和虚静恬淡。
开篇即言:天道运而无所积,自然规律循序变化而无所停滞。庄子仅用一个“运”字,就准确表述了自然之道(规律)的特征:循序变动。“变”是唯一不变,可是自然之道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会变,而在于它的变是一种持续的循序而变。如果没有了顺序可依或者原来的顺序被打乱,世间很多事情就会出现混乱。很明显,庄子一直认为所谓的仁义礼乐法度等,都是人对自然之道的横加干涉,他们严重破坏了天道的“运”而造成了“积”,因此天下才会混乱不已。如果懂得“运而无所积”的道理,那么,无为则俞俞(即愉,安逸快乐),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即困扰),年寿长矣。引申来说现实问题,比如交通堵塞,也是因为“运”出了问题造成了“积”,根源是各种车辆和行人的你争我抢而造成了混乱,所以解决的关键在于规范先后秩序,只要各自依序而动,堵塞就好解决。再比如教育问题,知识的传授要与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发育过程进行科学的结合,填鸭式或者太超前,都很容易造成“运”有问题,结果会适得其反。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即轻慢)无告(即无所依靠的人),不废(即舍弃)穷民,苦(即悲悯)死者,嘉(即喜爱)孺子而哀(即同情)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即好)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认为,尧所说的“用心”就是“不用心”(在本篇第四章,老聃说孔子:“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与此同理。),刻意关爱讨好是想让大家都满意,这种想法和做法都会造成困扰,不如顺其自然。所以舜才说“美而未大”。尧接着问该怎么办。舜曰:“天德而土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此句中的“天德”,我认为是指本篇第一章所说的“帝王之德”,天指天子、帝王。根据第一章,“天德”就是: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如能明白自然规律,通晓圣人之道,使六合四时畅达于帝王自身,则能做到任由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预。整句来看,舜说此话的意思,是劝尧要以天德使百姓自得安宁,日月光照、四时轮转、昼夜更替、云飘雨降都是自然之道,无需多加干涉。
读过这篇故事,我有感于“用心”二字,它使我想起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被访者是新加坡开国元勋李光耀先生。当记者提到吴作栋先生接任新加坡总理时,李光耀先生说:“他(吴作栋)是一个很认真做事的人,可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希望做的事情可以让各方都满意,这是不可能的。这只能说明你的软弱。所以我认为,在那个时候他不适合这个职务。后来,他慢慢转变了,我看时机成熟了,他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这段话恰好可以对应这篇故事。我们用心认真的做事,都是想让自己满意、同事满意、老板满意、客户满意、家人满意等等,这该是最高境界的追求了吧?于是,我们经常秉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态度去用心做,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获得回报。可是结果往往是差强人意的,很多时候反而出现让自己灰心丧气的结局。为何?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身就有问题。我觉得,“一分耕耘”没有问题,说的是自己的态度,可是“一分收获”是有大问题的,谁告诉你付出就必定有回报?对于你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你凭什么认为可以获得回报?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我们才会在做事时左右权衡,才会计算各方利益,才会在意得失成败。如果如庄子所言,不用心、不想收获,只去耕耘,我们会不会更开心点?
本篇第八章的寓言故事也值得细读和深思,轮扁(造车轮的人,名扁)说出了一个为师者只能传授技艺(方法、招式)却传不了功夫(心得)的大道理。一招一式好学,可是包含在当中的深意不好学,功夫必须自己去体会才能有所获。正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同术)存焉于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