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偶然读到了济群法师所写的人生佛教小丛书,国庆期间又参观了南京牛首山的佛祖头顶骨舍利,对佛教产生了一些兴趣。
之前对宗教没有多少了解,对佛教最深的印象就四个字:逃避现实。世人普遍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林语堂说过佛教是回避人生、儒家是正视人生、道教是简化人生。而我在初识佛教时,却看到了佛教哲学里面几个积极的思想观点。
第一,佛教特别强调自身努力,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比如对于命运,其它宗教多认为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者某种神秘力量决定的,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命运体现了生命发现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作为因导致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其中,身业是所做,口业是所说,意业是所想。为什么呢?某件事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了习惯;一旦习惯固定下来,会逐步成为我们的性格;性格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所以说,命运不是上天的赐予,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决定的,这种决定命运的因素,佛教称之为“业力”。那怎么能改变命运或者说让自己的命运往好的方向发展呢?现在是过去的积累,未来又来自现在的积累,所以要着眼于当下,努力修行,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改变行为,改变习惯,改变性格,从而改变命运。
第二,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即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有哪种快乐是具有本质性的,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而人生之苦的根本是人的欲望太多,烦恼太多。佛教认为,惟有体证生命真相,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从源头上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而认识生命真相,要“以已为舟,以法为舟”,即靠自身努力,并且皈依“佛、法、僧”,佛是我们改善生活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所以,佛教认识苦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苦,而是为了正视现实,寻求彻底的离苦之道。这种对苦的认识是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并非逃避现实的消极心态。
第三,佛教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佛教特有的教育方式使人成为圣贤。包含三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通过人天乘的教育,造就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中级目标是通过声闻乘的教育,造就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教所说的阿罗汉;高级目标是通过菩萨道的教育,造就佛陀那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成佛所需的这种通达宇宙真相的能力是众生本就具备的,只需要通过修行开发出来即可,然后具备愿为众生拔苦与乐的愿望并付诸于实践,就成菩萨了。鼓励大家向最高目标努力,并惠及他人。
最后,宗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包含内容非常多,佛教当然也是博大精深,我现在只是了解了一点皮毛,以上三点是我对佛教的初步认识。后面随着了解的深入,可能会对佛教有更多、更深或者不一样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