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富养自己》
《朗读者》里说: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半生流离辗转。可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不忘修养身心,丰富自我,最终活成大家向往的模样。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富养自己,就是我们这辈子最好的修行。
清朝学者申居郧曾说:纵欲之乐,忧患随焉。对外物的渴求,是我们的本能,但欲望无穷,一味放纵,往往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柳宗元写过一则寓言《大鲸》。南海有一头大鲸,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追逐着肥美的鱼群。
它一张口,就吞掉了几十条像船那样大的鱼。大鲸跟着鱼群,一直往北,逐渐靠近了浅滩。当海水开始退潮时,它却仍然贪食不停,想将更多的鱼吞进肚里。
最终海水散去,它搁置在浅滩上,再也回不去海里。很多人也如同这头大鲸,永不知足,有了还想再有,得到了还想要更多,直到被拖进欲望的深渊,才悔不当初。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这一生,其实真正所需甚少。
苏轼21岁就中了进士,年纪轻轻便拥有三品官身。尽管俸禄优厚,但在生活中,他却极其节省。
他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把它贴在自家墙上,时时警醒自己。
文中规定:每餐只能一饭一菜,逢年过节,也只能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
若有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则只能加两个菜。
别人请吃饭,他也事先告诉对方,不要铺张太多,不然就拒绝入席。当时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他为何如此节省。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给出了答案:
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无论身在庙堂,还是贬斥在外,苏轼一直过着这种简朴的生活。
脱离了物质的依赖后,他变得更加洒脱自在,身子骨也更加硬朗,老年仍精神矍铄。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欲望是人心的黑洞,过度追逐,最终会将自己吞噬。
正所谓: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学会对生活去繁就简,才能笃定地追求想要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