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会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关系类型。一种是相互挑剔和指责,另一种是相互欣赏和感恩。当然也有两者都有的,只是占比多少不同。
凡是相互挑剔和指责的,都会令彼此受伤并使关系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凡是相互欣赏和感恩的,便会使关系越来越亲近,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能彼此成就。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68134/47d3435c340e9d93.jpg)
1.突破误区
相信不会有人愿意选择彼此疏离的关系,而之所以使关系形成了这种互动模式,大多是沿袭了自己曾经习得的人际互动模式,而后天并没有做更多刻意地学习和练习。
在关系中容易挑剔和指责的,大多是对对方抱有太大的期待,一旦期望未能被满足,就会有很大的失望感。而人们往往很容易把这份失望的愤怒感,转嫁到对方身上,这也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模式。
其实,愤怒的人内在都有很多的伤痕需要去疗愈。带着伤痕会很容易伤到对方,但是人们往往并不能觉知到这一点,却误以为是对方伤到了自己。为了使自己远离那伤痛,也便远离了本来应该更加亲近的人。
所以在关系中首先要带着觉知的心,借由那些痛苦的情绪,回溯自己过往的经历,了解自己曾经的伤痕以及自己内在最深的渴望是什么。
这便开启了有觉知的人生,如果能够分清这是自己的责任,同时当对方能够支持到自己的时候,就会带着感恩的心,而不是继续去挑剔和指责对方。这样彼此的互动模式便转变为正向的。
2.彼此重视
重要性和归属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两大需求,人人皆是如此。如果能够在关系中彼此关照,便可以相互成就彼此生命里的这些重大需求。
但在重要关系中,人们之所以放不下自己的期待就是因为还活在自己的小我情感满足上。重视对方意味着走出自我,在自己的心中放下他人,不仅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喜爱,更要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喜爱。
当我们愿意去成就别人的需求,并重视别人的喜好时,会让对方感觉他在你眼里是重要的,这可以使对方感觉到被你所理解,也能感受到在你眼里自己的价值感。
人都希望有知己,当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别人理解、重视和关爱时,是会非常幸福感的。
假如对方不懂这些,我们也不要计较我们的付出是否和对方是对等的,因为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你做在前面,对方自然也就会慢慢地感受和学习到,自然也会学着去理解你,并重视你。
假如对方真的做不到,那么我们内心也就无憾了,因为我们为关系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3.学会接受
接受对方的给予也是一份能力。付出和接受只有平衡,才能使关系得到良性发展。
当我们去成就对方而对方并不能够踏上我们的节拍,或者对方并不懂得如何成就我们时,我们要去与对方沟通。要试着跟对方沟通我们的需求,并不是要对方来为我们的需求负责,只是为了让对方能够更多的了解我们,增进对我们的理解,这是在为关系的良性发展做工作。
对方能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应,也会避免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付出具有牺牲感。重要的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让对方学会也为关系付出,其实也是在成就对方。
当彼此的关系踏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同步的频率时,双方在彼此的重视中,彼此接受对方的爱意时,自然会生出感恩和尊敬之情,这样关系中便有了情感的流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