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2-05

2018-02-05

作者: 昔日从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20:12 被阅读150次

                                                        喜欢你是寂静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写在前面的话

          当我读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时候》,总是浮现出“喜欢你是寂静的”这句话。它出自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歌《喜欢你是寂静的》,畅销书作家王臣王臣以此为题作为林徽因传记的题目,林徽因的一生是寂静的,仿佛不在这山河岁月里。而在这首诗译文的所有版本里,我独爱这一个版本: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触及你:

    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借你的沉默与你说话,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聂鲁达表达的是对恋人深深的思念,恋人在他的心中如此的美丽,即使寂静也宛如天使一般。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总是抬头看一看在安静地做着作业的孩子们,我喜欢你是寂静的。每次走进小学课堂,总是惊叹于小学教师教育艺术的高超,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而高中课堂往往是沉默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教育改革让高中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而这个热闹以学生的自由表达为表征,并不在乎对与错。而自由表达是建立在自身原知结构的基础上的,这种自由是种“伪自由”,收到自身知识水平的严重制约。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自由与否并不以话语的多少成正比,真理不是掌握在说话最多的人手里。

          在课堂中,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也许有霎时的寂静,但孩子的眼睛如群星闪烁,我读出了迷惑与欣喜,这时,一个微笑,也许已经足够。

    2018-02-05

                                                  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的反思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力作。作为 “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参观了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提出要改变追求“划一性与效率化”的“形式主义教学”,粉碎 “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神话”,以“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为舞台,创建“润泽教室”,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静悄悄”的含义是教育者的静心钻研

          我在仔细地读完此书后,佩服佐藤学教授的那份坚持“一直在积极的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到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学校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更应该教育教学当中沉住气,“静悄悄”地把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做到“真正的教育革命”,因为“这一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蹦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是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佐藤学教授可以花费自己二十多年的青春去做这项研究,我们身为他们这些教育先驱的后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不去坚持走下去呢?改变不是一蹦而就的,它所需要的不就是我们耐心地去学习和接受,最后收成吗?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在读了一些教育著作后,我也曾有过将之相信当时也有很多的教师已实践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的冲动。但走着走着又回到了我们一直以来所实施的“唯分数论”当中,没有了当初一开始的那一份坚持,总是显得那么急功近利,而没有了“平心静气做学问,认认真真搞教育”的那一份心,最后能落到实处的也就少之又少了。在集体喧嚣的今天,在教育名词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有一颗“寂静的心”显得尤为重要。

    二、“静悄悄”的含义是教育主体的静心倾听,

          首先对“教育主体”这个概念正本清源。 “主体性”是来自欧美的一个词。新课改以来,按我们的文化来理解, “主体性”就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强调“主体性”就是让学生完全“自己学习”、“自己解决”。佐藤学先生将这种把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称之为“主体性”神话,又称之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它的显著特征是“小学阶段闹哄哄(发言过甚),中学阶段‘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主体性形式主义种下的恶果。

          那该如何学习呢?从繁体“學”这个字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状况被表现到了极致。“學”字的上部,中问的两个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x表示祖先,也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问交往的样子。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乃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即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要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而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散的个体。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倾听是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一环。

            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不仅要自己表达观点,还要学会听取别人的观点,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倾听,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表达,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机智的回应,切忌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 “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而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教师的言行要对学生之间形成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起到导引和促进作用,“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2018-02-05

          教育是心灵的交流与交汇,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充满生命气息的人,是朝气蓬勃的人,喜欢的教育境界应是寂静的;而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是人性化的、前沿的、发展的、和谐的。让每一个生命精彩,,让每一间教室都有生命传奇,让每一个生命都创造奇迹!

    2018-02-0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2-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bi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