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诗词国学与传统文化
第十五讲:词风衍进,从白居易到欧阳修 | 旁社诗词班

第十五讲:词风衍进,从白居易到欧阳修 | 旁社诗词班

作者: 费蜡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3-06 17:08 被阅读152次

    上一讲,讲了词的起源、发展,一直到宋初的情况。这个是词的初期第一个阶段的发展脉络。

    今天呢,就把这一阶段的主要词人和他们的作品,梳理一下,大家才会有个感性认识。

    敦煌文献提供的词的最初状态,作者身份比较复杂,主要是社会底层。

    比如歌妓、军人和底层文人。内容也比较庞杂,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题材比较广泛。

    在中唐,高层文人介入词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白居易、韦应物。至于李白,他名下那几首词,不好确定真伪,我们就不说了。

    中唐时期的文人词,格调还是蛮高的,尤其与敦煌文献相比,有境界、有文采。可惜这个路子没有被延续下去。

    我们看白居易一首《忆江南》,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种调调是中唐词的特点。到了晚唐,词风变化了,题材变得狭窄,集中在男欢女爱、离情别绪。

    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晚唐主要是温庭筠和韦庄。上面这首望江南,其实也是“忆江南”,词调是一样的,大家感受一下风格有什么不同。

    白居易的词,写的是景物,很雅正,也很美,情感是对江南的怀念。

    而温庭筠这首,就直接是写女子的相思别怨了。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些的是一个女子,梳妆打扮完毕,独自靠在楼上的栏杆边,远望。

    远望什么呢?在等人,在思念一个人,希望他马上来到。

    看看江面的船,一艘一艘过去,都没有她要等的那个人。

    所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那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什么呢?

    心情当然是失落的,但是文学作品嘛,要含蓄。不能像我们写的那样,直接就说“失落”。

    大家看看他是怎么表达的?用什么方式?

    用的是写景,用景物的描写来替代“失落”的情感,“斜晖脉脉水悠悠”。心情就像夕阳下的流水,慢悠悠地流过。

    这就够了,而不能直接说“失落”,直接说“相思”。

    并且,这首词写到这里,没有一个“相思”、“失落”,甚至连“愁”字都没有。

    但是,我们还是感到那种浓烈的思念和浓烈的失落感。这才叫写诗词。

    直到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才出现了“断肠”,表示愁苦之情。但不仅仅是两个字啊,还有景物描写,就是“白蘋洲”。

    我们看,从中唐的白居易,到晚唐的温庭筠,词的内容、题材、情感,走的是狭窄化的路子。局限在男欢女爱、相思别怨这类题材上来了。

    到了五代时期,我们说过,词的创作中心有两个,一个是蜀中的花间派,这个有影响,但没有明显地发展脉络,我们就不说了。主要人物是韦庄,艳情词为主。

    另一个创作中心,是南唐。南唐词主要是李璟、李煜和冯延巳。我们先看一首冯延巳的词,看看这个时期的词成了什么样子。

    冯延巳: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大家先读一下,感受感受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看不出来是相思别怨,也看不出必须的女子为主人公。

    写的只是一种闲情。这种闲情发生在春天,闲情变得很惆怅。

    并且这种惆怅,是“还依旧”,什么意思呢?不仅仅是当下,还追溯到以前,或者是去年此时,或者更远。

    写得其实非常有层次感了。情感复杂了,似乎有故事在里面了。

    怎么排解这种惆怅呢?“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喝酒,天天喝酒。这里出现了“朱颜瘦”,看来是一位女子在忧愁。

    但是,惆怅什么呢?忧愁什么呢?都是没有说的。所以说更可能是一种无缘无故的“闲情”。

    下片呢,“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个就点明了,这种愁绪果然是“年年有”,不是今年才有的。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两句最传神,不喝酒了,喝酒不管用的。怎么办呢?独立小桥而已,一个人什么也不做,只发呆。

    春天的风,吹着衣襟衣袖,一直孤独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

    所以,这种愁绪是很深沉的。

    我们知道,词最初的代言体,是给演唱的歌女写的歌词。那么,这首词是在写歌女的闲情吗?

    可以是,好像又不全是。似乎作家自己的情感,也写进去了。

    为什么冯延巳能有闲情惆怅呢?

    因为,冯延巳是南唐的宰相啊。南唐又不思进取,日子过得不错,所以这个宰相其实是太平宰相。

    太平宰相做什么呢?工作是比较少的,就是喝酒、聚会,休闲,陪着南唐二主游玩。

    那么,这种状态下,自然就会有时光流逝之叹,于是这种惆怅其实就是伤时。

    当然,南唐被灭以后,那种愁绪又有不同了。

    我们可以看到,到了五代南唐这个时期,词已经脱离了代言体,即便还有代言体的影子,但作家自己的情感,已经融进去了,开始写自己了。

    另一个特点要注意的是,南唐也好,蜀中也好,创作主体实际上已经从单纯的民间,上移到高层文人、高级官僚,甚至君王。

    这是一个变化,大家一定要注意的。

    那么到了宋初的晏殊,大家看看晏殊的词,是从哪里来的?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大家看看晏殊这首词,体会一下是谁的风格?

    这个其实很容易看出来啊。大家可以想一下晏殊的身份。

    晏殊是宋初的宰相,那时候天下无事,并且晏殊在政治上作为不大,也没有进行诗文革新。

    其实晏殊和冯延巳一样,都是太平宰相。

    晏殊除了提拔了欧阳修、王安石这一批人才之外,其实工作并不多。

    他经常在家里召集高层文人的聚会,有自己的歌舞团队,大家聚会喝酒,填词让歌女演唱。

    宋代的词的演唱,与现在的歌厅KTV、量贩什么的,有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

    就是,我们现在是自己唱,也有和“歌女”一起唱,但宋代呢,只是歌女唱。

    士大夫文人的参与,不是亲自演唱,而是提供填词。当时大家对新词是非常喜欢的,不喜欢唱老词儿。

    所以晏殊就有“一曲新词酒一杯”的说法。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再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这首词已经没有了歌女的任何影子,完全是写自己了。

    大家都在喝酒的时候,词人自己出来,来到小园里,一个人徘徊。

    看到的是“旧亭台”,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以前这里发生过什么大事。

    这是一种回忆,对过去的某些事的回忆。

    显然这是在回忆过去,也感叹现在。后面的花落去,去年的燕子归来,都是把现在喝过去联系起来了。

    孤独感,在里面体现得浓浓的。大家找找体现孤独的字眼,并没有直接说啊。

    两个一,一个独,这提示的就是孤独感。大家学习写词,要掌握这种手法。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家看,到了晏殊时代,词已经不再是娱宾遣兴的游戏之作,而成为文人抒发自己情感的文体。

    当然,这也不是从晏殊开始的,在南唐后主时期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晏殊、晏几道这个时期完成了本质上的提升。

    其主要标志,就是歌女的形象从词作里面退出了,尽管还可能表现出一些女子口吻。

    因为这些女子口吻,使得词这种文体显得软绵绵的,有些女子气。

    晏殊也写相思别怨,但他写的相思别怨更像是写自己的故事。我们再看一首。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很明显,这个是女子身份的意思。

    一个女子,在花园的菊花坛前流泪,为什么呢?是相思,是别怨。

    看到燕子双飞而去,看到明月斜照过来,都是忧愁的形象。

    “昨夜西风凋碧树”,写的是时令,秋天,也是哀怨的时节。

    这个女子独上高楼,要望远,看看相思的人什么是不是在回来的路上,可是望尽天涯路,也看不到。

    “欲寄彩笺兼尺素”,这是想写封信啊。

    可是,不是没有邮递员来传递,而是“山长水阔知何处”,路途太远,不知道相思的人现在在何处。

    这就是晏殊的词的风格,大家看,他的词风其实是很明丽的,写得非常美,非常柔,甚至可以叫做“柔媚”。

    但是呢,还有一点,就是比较“淡”,有忧愁,却是淡淡的忧愁。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

    因为他是太平宰相啊,也就忧愁到这种程度为止了,除了对时光的流逝的感慨,对衰老将至的忧虑,他并没有别的可忧愁的。

    所以表现出来的忧愁,是淡淡的、美美的。

    欧阳修,是晏殊的学生。

    欧阳修的词,延续的是晏殊的风格,也可以说是冯延巳的风格,这是一个路子下来的。

    欧阳修为什么也学太平宰相,他不是极力地搞诗文革新运动吗?到后来还参与到变法的斗争中啊。

    因为在他们看来,词尽管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还是游戏之作,还是用来喝酒聚会演唱的。

    所以写的就柔媚、就软踏踏。

    娱乐场合嘛,不太适合交响乐,也不适合演奏国歌。

    因为这种情况,晏殊和欧阳修被并称,是因为风格接近,叫“晏欧”。

    我们看一首欧阳修的词。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尽管是晏殊、欧阳修并称,我们看看欧阳修和晏殊的词,有什么不同,大家好好体会一下。

    可能大家体会不出来,其实两者的区别就是欧阳修的词,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不再是晏殊那种淡淡的了。

    这首踏莎行,有的说是欧阳修写自己和一个女子的爱情,也有的认为其实就是写着玩,供歌女演唱。都讲得通。

    上下两片,分别以男女二人的口味来写的,一个是在离去,一个是在送别。大家看是不是。

    这样是写法,其实就已经开始讲故事了,甚至还分了角色。

    尽管依然是短小的“小令”,但大家看是不是容量突然加大了呢?

    大家再回忆一下白居易、温庭筠,以及晏殊的词,再看看欧阳修的词,是不是容量大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更加注重用景来表达情感了,这实际上是借用的诗的手法。把诗的表达手法,移植到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增加了词的容量,同时也提升了词的品质。

    这些细微的变化,其实预示着词的大变革。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蝶恋花,也是欧阳修的,有人说是冯延巳的,都没有有力的证据。我们姑且认为是欧阳修的吧。

    这首词的情感,就是强烈的。尤其看“泪眼问花花不语”,这其实是非常激烈的情绪表达。

    只有达到极端的愁思,极端的孤独,才会与花对话。

    那么花回答了吗?确实是无语的,因为真的不会说话啊。

    但是花是回答了的,为什么回答的呢?用实际行动,就是“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瓣飘零,飘飘洒洒。这种零落感,就是花的回答。

    那么为什么飞过的是“秋千”呢?

    秋千,在古代是女子的玩具,是春天女子的玩具,代表着春情和浪漫。

    乱红飞过秋千去,提示的是尤为女子曾经在这里游玩过。这是回忆。

    我们看看我们自己写的回忆,是不是明说回忆啊?那就没一点意思了。不说回忆,却让人看到回忆。不说故事,却蕴含着故事,这才是诗。这不是用含蓄,可以表达的了。这比含蓄还要更高明。

    欧阳修善于用景物来作为表达的素材和工具,用景物来叙述,来抒情。

    这不是欧阳修自己的发明,也不是欧阳修的个人特点。而是词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出现的高级形式。

    在欧阳修时期,还要张先、秦观,基本都是这个路子,大家的创作,共同推进了词向丰富性、高雅化的发展。

    今天又有人问最好的诗和最好的词是哪一首。大家现在想想,就词而言,一直在发展,南唐的词是那张风格。宋初的词,又是另一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里都可以找出最好的词来,但这两种最好的词,你说怎么对比呢?

    那是没有办法对比的,因为已经不同了,不再具有可比性。

    这才的词最初的变化,就已经无法对比了,以后还要继续发展,发展出更多的风格流派。

    一说起流派,大家肯定想到豪放派和婉约派,其实,词的流派根本不能用这种二分法来概括。

    这种粗线条的分法其实很误导人啊,现在很多人就只认为除了豪放派就是婉约派,除了婉约派就是豪放派。这不对的。

    晏殊、欧阳修、张先、秦观,代表的是词的一支,词在士大夫高层文人之间的发展。

    其实,与此同时还有一支,就是词在民间的发展。

    词在民间的表现,不是这么高雅、明丽的风格,而是另一种状态,有更多低俗的成分。

    民间这一支的代表是谁呢?

    就是柳永。

    在高层和民间共同实践下,词这种文体在宋建国40年之后,很快滴发展起来。

    为什么词在宋代能够快速地发展并超级繁荣呢?

    除了欧阳修、柳永这些作家的积极创作和改造之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次再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五讲:词风衍进,从白居易到欧阳修 | 旁社诗词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dr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