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二三事:
剧本是出自于导演的书《我的不完美》里的第一篇“过年,回家”。可以说是和“后来”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于很多人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就在评论区大放厥词。我认为国人的素质可见一斑,以及网络实名制真的很有必要。
听说导演是顺拍的,利于演员的情绪发酵,但难度会提升好多。赶场,修改剧本,时间的配合等等,对于女性导演更是艰巨。好在整部电影是流畅的。
导演真是重情重义的人,从电影配乐就可以看出来,张震岳的“再见”,五月天的“知足”,田馥甄的“爱了很久的朋友”,李剑青的“匆匆”“平凡故事”,周华健的“朋友”,陈奕迅的“我们”。都是她的好友兼师长。
关于主创的二三事: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
男主角:井柏然
代表作:“等风来”、“捉妖记”、“全城热恋”、“失孤”
大概是从“等风来”开始,我就注意到这个衣品很好的男演员了。把电影里的纨绔小子演绎得活色生香,到“失孤”里和刘德华旗鼓相当的演技,可见他是下过功夫的。才有了后来“捉妖记”的二十几亿票房。
他情商很高,在“花儿与少年”里带着一群姐姐们旅行,就可见一斑。
这年头瞬间蹿红的流量小生不计其数,但他真的是用作品在说话的。后续可期。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女主角:周冬雨
代表作:“山楂树之恋”、“同桌的你”、“七月与安生”、“喜欢你”
这个顶着“谋女郎”出道的小姑娘肯定是在网民的口诛笔伐里活下来的,且用她的实力让路人甲闭嘴惊艳的楷模。当初被说戏路最窄,到今天贵为金马影后。合作过的男演员可谓清一色当红的,走的是流量兼实力路线。
也许单纯不做作,爱笑才是她的处世哲学。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导演:刘若英
代表作:“少女小渔”、“夜奔”、“天下无贼”、“新结婚时代”、“似水年华”、“粉红女郎”
如果整个华人娱乐圈有公认的全能女艺人的话,她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她总是能给人惊喜,演员、作家、歌手、舞台剧……而今又做了导演。
横扫大小颁奖典礼的影后桂冠,演唱会打破记录,首导电影预售票房也是见证了奇迹。如果说有什么可惜的话,就是金曲奖欠她一座奖杯。
影评:
(含剧透,慎入。个人观点,不接受任何反驳)
如果林见清上了方小晓的那趟地铁,那么后来的他们会在一起吗?
虽然事隔经年后,小晓说,如果见清当天上了那辆车,那么她会跟定他一辈子的。
但我的答案却是否定的。
男女生的爱情观在这里是不对等的,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是。譬如方小晓整天说着她要找有北京户口的,有车有房的。可是林见清就误以为真了,他那么努力,就是为了要在北京买上一套房,装满他们的梦。
可是啊!女生要的爱永远是感官上的满足,而男生总是要具体的。
所以他们分手了。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我特别喜欢他们打车回家那天,小晓在出租车上,钻出玻璃窗对着夜的北京呼喊,她要买房,她要实现她扎根北京的梦。
这又何曾不是在这座城里的路人甲乙的梦想呢?
我特别感激导演能把故事放在北京,一座在我人生最爱的地方排行榜里永远第一位的城市。
这个故事放在上海,广州,台北……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化学效果。在这我并不是说其他的城市没有年轻人,没有梦想。只是他们的梦想都有着地域的特色。
北京的梦想是能看得见的,凌晨昌平起床排队挤地铁的职场人,拖家带口起早贪黑卖菜的外乡人,怀柔影视基地身怀绝技的逐梦人,深夜路边扎啤撸串的夜归人……
谁的老家没有个一亩三分地,谁的家乡没有父母亲友,可是谁都有权利选择他要去的地方,努力过上他所期待的生活。
林见清如是,方小晓如是,我如是,你也如是。
只是后来很多人没能坚持熬过那五年,我是其中一个。
看着他们在隔断间也过得很快乐,我忽地就想起了那些年关于北京的点滴。我过得比他们要好很多,也不用愁明天吃什么,还经常吆五喝六的一起吃饭看电影。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有爱情,我可能没有。但我离开的原因却是和爱情有那么点关系。
离开北京的最后一夜,去王府井的电影院看了一部午夜场的电影,然后在长安路从东向西走到了天安门,等着凌晨的升旗仪式。说真的,在北京的那几年,降旗仪式看过很多,唯独一次也没有看过升旗仪式。算是仪式感的告别了。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我们。”
这句话是他们再见面时的寒暄,也很好的概括了我与北京的感受。
总想着找个时间要回去看看的,每年都说一次,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吧!可能回去了,也找不回曾经的那个自己了。
我们总是会问自己想要什么?就像在争辩时,见清问小晓,“车子房子,你到底想要什么?”
车子房子她有可能是想要的,但对于相爱的人来说,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物质基础的。
她怕他在生活里失去了自我,她冲他发脾气说,“不是我说要什么,你就非得给我什么。关键是你要什么样的生活?”
爱情里最怕的是迷失了自我。我喜欢你,是喜欢你这个人。但是你因为我喜欢你,进而为了我变成另一个顺遂我的人,那我喜欢的那个人又去了哪里了?
林见清不懂。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我也在电影的进程中反复地问,他们为什么要分手呢?
然后联想起那天导演接受专访时她回答的爱情观,瞬间就懂了。
她说“我在里面没有写第三者,我也没有让他们出车祸,或者是谁怀孕了,或谁癌症,我就是希望纯粹就是两个人的关系,你走到了某一个点,你会突然之间觉得不快乐。
因为并不是两个人永远都腻在这个房间里面,你还是要出去面对外面的世界、生活的压力、梦想的破碎、甚至年龄的增长,他们总觉得分了就分了 , 这有什么呢?可是有时候你后来才想起来 , 你觉得再也找不到那样的一个人,那感觉没有就没有了。”
不快乐了才是他们分手的原因吧!应该也是很多人离婚或是分手的原因吧!
当初确认过眼神,却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有了摩擦。但有的人能把摩擦当成生活的助燃剂,而有的人越走越磨脚,最后还不如一别两散,各自欢喜。
但我不喜欢那种分手很不友好的情侣,曾经的浓情蜜意的话都能信手拈来,为什么在最后一刻不能给彼此留下一个好聚好散的印象?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方小晓跟林见清说,“假如我们分手了,我们就不要再见了。”
林见清回她说,“我不同意,知道你过得不好,我会难过。知道你过得好,我也会难过。你要和我过得一样好。”
能这样说的人肯定还深爱着彼此吧!
有人相忘于江湖,不是想忘记,而是怕自己接受不了听到他讯息的那一刻。好,或者不好,都会让自己不快乐。
所以她选择不见,而他选择见。杀伤力都是一样的。只是前者更侧重于期待他会有好的结果。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老友看完电影后跟我说,“电影太仁慈了,因为最后都不会再相遇了。”
我却持了相反的意见。
故事如果从那班地铁落幕,后面就直接转到他们各自的生活。他娶妻生子此生平平淡淡,她依旧等着那个对的人。
未免觉得岁月无情了些,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活一个答案。
他们再度重逢,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笑一笑就很完美了。
知道你还活着,看上去还不错,我就满足了。如果还能多探听你的消息,我还是很愿意的。只不过此刻我换了位置,以前是以恋人的身份,现在可能是家人了。
在宾馆外,见清问小晓现在过得怎么样,小晓似是而非的答案,他也听不真切了。但是他希望她能过上她所想要的生活。
“我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可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如果一个故事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幸福的。”
这是方小晓的心声。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这是林见清的心声。
他没能成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男人,她也没能住在他为她提供的大房子里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可是回忆真的是美好的,感谢导演把现在的他们用黑白色诠释出来,而回忆的全都是色彩缤纷的。
我们总说有某些不堪的往事不忍提及,不想正视。但直到今天时,所有那些熬不过来的日子都被岁月有情或者无情的蚕食过后,我们也能去接受了。只是在当下这个点还是会面对很多棘手的,过不去的坎。但是山水轮流,今天的也会成为昨天。也会是记忆里熠熠生辉的颜色的。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再说下亲情间的博弈,作为中国人的情感,或者说是社会现阶段的年龄层,老龄化的问题。
父母子女之间的沟壑是永远填充不满的。
即便后来林爸爸说“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虽深有体会,可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每年春节真的就像逃难似的,换了四五趟交通工具回到家。第一天是安静的,大家相敬如宾。后来各种摩擦就开始了,饭点话题间总是有意无意地催你谈对象,结婚生孩子了。你还不能反驳,旁人总说你没家教。只得迎合着。
我还一度怀疑地问自己“我现在过得也还算不错,缘份这事是你们催着催着就能来的吗?即便我不结婚,只要快乐不就行了吗?是谁非得规定了结了婚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权利?”这种问题我能问一堆,可是在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他们一句“爸妈老了”,粉身碎骨。
关于电影“后来的我们”我一直坚持的原则是,我们各自有各自的理念,生活上大家互相关注,其他的事可以商量着来。你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并不一定要把这晚年也搭在盼我成家带孩子上。你们也可以把年轻时未完成的心愿趁着现在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也不枉费这一生的好时光。
但总是说不通的。最后我们就互相拉扯着,看谁先放手。这就是国人维系情感的方式。
小结:
电影不可能尽善尽美,也可能少了部分人的期待,或者完全达不到你想要去宣泄一下的效果。导演不会刻意去煽情,毕竟这是部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生活的故事。
也许你并未去过北京,也无法了解北漂的感受。但有梦想的人谁都了不起。
希望你从他们聚散离合的十年里,有所收获。去爱一座城,去守护一个人,去惦记一个家。
电影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我的观点如上。如果某些字眼打动了你,那也是你自己的故事。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