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听到过一个想法“如果一个电影、一本书就足够改变你的三观,那只能说你的三观羸弱到等同于不存在的地步。”
现在闲下来之后,我才发现好像有些奇怪的东西。
为什么别人觉得的成长才是成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会把习惯性写在杂谈的“我们”一笔刚掉,也正儿八经的意识到有些情感、有些态度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能代表的。有些时候,自认为正确的念头,可能对别人来说就只是一个单纯的“你以为”。所以自己也只能把那些所谓正确的三观放进榨汁机,伴着周围毛蒜皮的小事,开始高速融合旋转。但是,自己负责的只是放入观念、按下开关,至于榨汁成品的好坏,却不在追究。或者说,也尝试过追究,通过在其他人、其他事上夸夸其谈自己的看法,等着其他的好心人去评价好坏,自己再总结再榨汁,好像三观的成长也不过如此罢了。
但是,大家现在还有心思好好的去评判一件事吗?
为什么别人觉得的成长才是成长爆炸的信息浪潮席卷着在坐每一位懒散的生存者。思维空洞看不到未来的窒息感、缺乏勇气和方法去改变所以必须坚持的压抑感、自己的惰性循环带来的恶性循环,这些种种都像秋季侥幸没有触碰到枯草的烦躁火苗,即使没有变成燎原大火,但也会向偶尔恢复神志的自己传来,代表预示寒冷的燥热。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显得青春些,大家开始挣扎,健身、阅读、放弃、尝试。这些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好起来,也是自己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如果这样来说,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就能打开自己的另一种思路,这反而好像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用我贫瘠的语言去表达我对这种想法的评价,但是我到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我记得我第一次被人夸长大了的时候的事。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从三岁开始的每个暑假,我和我姐就不得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感受下众人眼中的中国式幸福,花费三天两夜的车程去见爸妈。可能是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的缘故,说句实在的,我对成天用家暴来逼迫我学习的粗暴男子真的很难有什么温情流露,最真情实感的东西可能就是一种弱小的恐惧,对回乡下的渴望。说来也蛮嘲讽,好不容易挨到假期末可以溜回稍微舒服地儿的时候,我看见我妈在出租房悄悄抹眼泪,也蛮难受。难受到哭。等到我七岁的时候,我也就懒得哭了,对比着看见我妈在和别人周旋时候的七窍玲珑,我开始觉得妈的眼泪好像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恕——一种不能参与儿女成长恐惧的排解方式。所以,也是那一次,我离开爸妈时,没有任何的感情表达,整个过程我就是沉默的趟过去,最后旁边红着眼眶的姐姐把抱得紧紧地,一个劲的夸我懂事了。我也是那个时候才发现,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给自己和别人找麻烦。
如果三观的拔高不轻易体现出来,这种拔高就似乎合情合理。换种话说,自己不特意的把让自己成长的点固定出来,这种成长就是会被大家放大化看待的。在现在的大家眼中,只有旷日持久的故事在值得推敲,某个点的剧烈增幅却一定有又在某个点坍塌的可能。
如果这篇文章能得到你的共鸣或者思考的话,请关注我吧,你的关注会成为我坚持的原因。
为什么别人觉得的成长才是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