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1575天#
在提任何要求之前,先想清楚对方能得到什么好处。想不出来的话,就不要提这个要求了。
这是赵周老师在《拆出你的沟通力》中说的一句话。感触颇深。
最近给公司的员工做培训,我的要求就是大家能够按时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从职场过来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些课程的内容对他们非常有用。我看过他们写的工作目标,不是什么“要学习xx”,就是“要熟练掌握xxx,并应用到项目中”。如果你知道SMART原则的话,就能看出来他们写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于是我给大家讲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我看到大家写工作周报就是个流水账,我给他们讲金字塔原理的写作技巧;我看到他们忙忙碌碌,把握不住工作的重点,我给他们讲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讲要事第一……
结果就是,我在讲课的时候,有人在下面玩手机;我要求大家讨论的时候,静悄悄的一片;我让大家分享的时候,一个个都低着头……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蜜糖再好,我有糖尿病,根本就不适合我,我为什么要吃呢?
在提要求之前,先想清楚对方有什么好处;在给予对方时,先想清楚对方的需求时什么。
我们到医院看病,如果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的话,你敢吃吗?先诊断,再开药。这才是医生看病的正确流程,这叫对症下药。
在组织当中其实也是一样的,每个人的诉求不同,就不能用同一套方法去应对。培训对组织来讲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培训。大家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是马上就能解决当前正面临的问题。
从培训又可以说到招聘。在招聘的时候,是不是要寻找具备基本能力的员工,或者是要寻找具备发展潜力的员工。
企业随着社会、科技、环境等的变化也需要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能力的人。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只能找到一些草莽型的人。能冲能打,能有点业绩,能做成事就行。当企业有了规模之后,管理也需要更上一个台阶。草莽型的人就不合适了。
企业发展的一个悖论是:所有的人都将和企业无法匹配。要么是企业发展了,个人停滞了,个人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要么是个人发展了,企业停止了,企业不能满足个人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