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校园里的那些事

校园里的那些事

作者: 平易髙處 | 来源:发表于2024-02-11 01:24 被阅读0次

      记得6岁时我就上了老“孤岛”驻地的友林小学,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教我的李乃荣老师。自己对这段小学经历没多少记忆,只记得有李勇、顾丽娥和一位姓丁的同学。李勇在班里学习很好,那时我们在一起练“大仿”,这一毛笔基础至今受益。读完三年级时,因个头不高,家长怕我受“欺负”就让留了一级。期间,正值母亲到县粮局参加学习班,我临时随母去了县城驻地的双河小学借读,在那读完了三年级一个学期的课程。开始与同学们有点陌生,没有过多的交流,后又结识了活泼机灵乳名叫莱阳的同学,我们在一起读完了初高中。

      1973年3月,刚上五年级不久,全家就搬到了新县城。印象70年代的县城驻地是西双河,东西只有一条街(路),当时流传着“一条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县听,转一圈还不到3分钟”的民言,虽说有点夸张,但也基本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真实历史写照。记得不久随母亲去学校报到,当时接待我们的是齐长增老师(后成为校领导),于是我就进人了县一中(时称五七红校)小学学习。从此认识了像娄金华、蔡波、丁志坤等一些伴随我一起成长学习的“发小”同学,建立了纯真的同学情谊。入学认识的第一位老师是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韩建华。他教我们语文,生动形象,同学们都爱听他讲的课。1973年末,我还上小学五年级。有一天学校给我们宣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一篇文章《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上面刊登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反对“师道尊严”的日记和来信,并加长篇编者按语。一时间,黄帅成了小学生“反潮流”的好榜样,接着便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革命。记不清我们学校是怎么发起的,让学生纷纷给老师提意见,写大小字报,或者张贴纸条。好像一夜之间校园里就铺天盖地的贴满了大字报,基本上都是反“师道尊严”的。黄帅事件后,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微妙的改变,老师开始变得小心弈弈的,唯恐出错被贴大字报,既使碰到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也不敢管了。学生变得胆大起来了,无所畏惧,再没有了一往在老师跟前的毕恭毕敬和敬畏感了。与此同时,在高年级里还发起了学习运动。因辽宁一考生在1973年高考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不过这些轰动一时的运动很短,也就一年的时间。为此,小学学期也延长了半年,到1974年6月才毕业,后来学年期一直延续至今,改变了过去“年初入学、年底毕业”的学年模式。

      我的初中班主任是孙敏老师,本来是教英语的,因未开设却教了语文。她是一位和谒可亲的女老师,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及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初中阶段,学校根据当时教育形势发展,建起了校办厂(镀锌厂和混凝土厂)。我们学生开始实行“半劳半读”轮流制模式,一周参加劳动,一周上课学习。其间还发生了间趣事,有次我们几个同学趁劳动期间到学校后面菜地里摸瓜。被后勤人员发现后,我就抱着摘来的冬瓜飞奔,当跑到一处飘有一层浮土的卫生池时,心想能一步迈过去,结果噗嚓一下掉到了里边……。于是赶快到学校东面的河沟里清洗,这事弄得我哭笑不得,那几位同学也哄然大笑。记得那时我们都很厌学, 也不正经学习只是应付作业而已。全班学生总是轮抄一个叫郭颖农同学的作业。他因出身不好,家教严格,平时学习很好,初中时就自学了高中课程。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学生,未能允许上高中,初中毕业就下乡当了知青。在艰苦的劳动之余,继续坚持自学,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考试分数很高,但因政审未被录取。直到第2年政审条件有所放宽,尽管又考了高分,才勉强被北镇师专数学系录取。毕业后被分回母校(垦利一中)任教,高级教师现已退休。现在看起来,政治有时决定着一大批人们的命运,时势人生,耐人寻味。再就那个年代,男同学与女同学很少说话与交流。有一趣事,记得初中时,我与个头也不高的‘’小黑妮‘’郑爱云同桌,我俩就在桌中间用粉笔划线为界,“互不侵犯”。因我好动,进出频繁,无奈坐在里面的我,有时就钻桌子底出来。这在多年后成了同学们笑谈的话题。


      时值1975年11月,我们在学校还经历了一场全国性运动。记得周校长和政治老师大讲特讲,开展师生大讨论,写心得文章。利用晚自习时间,校领导深入学生中间谈心,统一思想,武装政治头脑。到了高中阶段,中央提出新政,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们的学习才步入正轨,全面恢复全天上课。我们78届高中就2个班,我在1班,班主任是翟吉未老师。他是60年代大学毕业生,平易近人,教我们数学,平时又要管理着我们班。他写的字很漂亮,时称“吉未体”,我经常模仿他的字,至今我的字还是他那种‘’字形‘’。

      记得安排我与娄金华同学负责班里的黑板报,我写字,他画图,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语文老师王星元,也是2班的班主任。他讲课很幽默、风趣,同学们都爱听。临近高考又分了文理班,我报了学理。由于初中文化基础底子没打好,上高中学起来就很“吃力”了,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分班后,从省外来了个一位叫王军的女同学插班,学习很好,我们大家都愿与她交流,有时还让她帮着指导一下。1978年报考志愿时,大学本专科与中专只能选择其一。我们县直的这帮同学,觉得凭借非农业户口身份可以分配工作。当时都还“瞧不起”中专学校,都报了大学。结果高考成绩公布后,我们大都名落孙山。全年级唯独“发小”娄金华同学考上了本科院校莱阳农学院(今青岛农业大学),我们都赞叹不已。他毕业后留校任了教,经过努力,又考上了研究生深造。那些农业户口的同学,为了出路,坚持复课,转年陆续有几位同学考上了中专。这时我已下乡当了知青,根本没有再复课的念头。

    (易平随笔)

相关文章

  • 校园里的那些事

    近日与大学校友相聚,席间免不得又忆起些校园里的点滴趣事。众人一时兴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许多尘封的往事便就此鲜活起...

  • 公园里看到的那些事……

    最近这段时间一有空闲就喜欢跑公园散散步,趁机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到休息日公园里一改往日的冷清安静,大人和...

  • 动物园里那些事

    春天到,花儿笑 动物园里真热闹 坐上小火车 火车“嘟嘟”叫 开过小山丘 开过大木桥 狮子老虎来挡路 通通甩到屁股后...

  • 青春校园里的那些事

    夏日炎炎,清风微爽。苏千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这一天是开学的日子。苏千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北大。周围的人纷纷看向苏千...

  • 幼儿园里的那些事(2)

    有个女孩叫她小涵吧,瘦瘦高高的,爸爸妈妈都位高权重,也经常问老师“小涵最近表现怎么样”,很希望听到老师说“很好”或...

  • 幼儿园里的那些事(3)

    幼儿园里没有绝对公平,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 有的家长,有事没事就问问自家孩子的表现啥的,“吃饭咋样”“午睡咋样...

  • 幼儿园里的那些事(4)

    幼儿园里也没有绝对公平,作为家长,咱也不要过于理想化。 不管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的,都没办法做到绝对公正地对待每...

  • 幼儿园里的那些事(5)

    班上有个女孩,都叫她小点点,懂规矩,做事情效率极高,又不失活泼,老师和孩子们都喜欢她。 直到有一天中午,她妈妈来幼...

  • 幼儿园里的那些事(6)

    幼儿园里的那些事,已写到(6)了,点击量少得可怜,也好,那我就放宽心,说一说心里话。 我现在的这家幼儿园是民办的,...

  • 幼儿园里的那些事(9)

    幼儿园里的孩子,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可每班都有几个调皮的小男孩,也是不争的事实。 乖巧懂事的时候,抱在怀里不舍得放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校园里的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gr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