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这似乎是所有人共识的,身在他乡异地之人年必须做到的那么一个件即有情感又富有文化内涵的事情。
然而,其实在这个时候,却能深刻的体会到一种蕴含之中的并不那么美好的酸涩滋味。
过年回家,真的那么美好?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那些亲情温馨的场面背后的“真相”让人失望、心痛、难受。
真相一:
没有那么多人能体谅一个人的不容易。
一位好友回家之前就开始顾虑父母的“逼婚”行为。这个不间断的催促工作,让本来对结婚并不是很着急的她,也下意识的把这件事变成了是自己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妈妈还没有像有些人父母,会启动歇斯底里模式,跟亲戚朋友哭诉:“都这么大了还不懂事,我们催她结婚也是为了她好,她这么大岁数了不找个对象,我们出去都抬不起头……”
但是,平时只要聊天,几句话之后就是这个事情。尽管她明白,父母所谓的“为了你好”,其实更多是为了她们自己的心愿、面子之类,但是毕竟是父母,对自己先天就很有影响力。
家里亲戚朋友,更多的是关心她“混的”怎么样。有没有在外地买车、买房,有没有找个厉害人嫁了?最后,她和我说:“亲朋好友似乎都在感觉自己要什么问题、毛病,为什么这么大了没房子,还不赶紧找个有钱人嫁了。”
其实,我想问下她,有多少人问过你在外面经历过什么?努力过什么?付出过什么?正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之下,有没有有时候夜里会以泪洗面,第二天又化上美美的妆,对着镜子笑出来再出门?
我没有问,因为很残忍。听到她这么说,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即使是父母也一样。有多少人能真的理解你,甚至只是关心你呢?
你在外讨生活,他们并不理解你的压力,也并不为你的独立骄傲,甚至催你找对象也不是觉得你一个人在外漂泊不容易,想找个人照顾你,而是因为他们怕被旁人指指点点,没有面子。
有时,自己也很难做到真的关爱自己,做的一些“蠢事”,“错事”,都是自己也一样不能真的体会、体谅和关心“自己”的结果。还指望别人会关心自己?
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多数人首先在乎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和得失这些切身利益。真的能对你感同身受,理解、了解你,并且愿意包容和接受你的人,真的是非常“珍稀动物”,弥足珍贵。
没有那么多人能够体谅你的不容易,血缘至亲尚且如此,那些追你的人,可能更希望你知道他有“多好”,或者虚幻的承诺将来会对你“会有多好”,其他外人就更不能奢求会真的体谅你。
毛姆说过: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人生而孤独,有了苦,就自己咽下去;有了伤,就给自己上药。不要抱怨,不要哭诉,更不要总想着要求别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对于人,必须得要学会“自己成为自己的铠甲”。只有在真正关心你的人面前,感受到被体谅,那么再去脱下盔甲,想他袒露你全身的伤痕吧!
真相二:
其实“那谁家的那个谁”并没有想象中的光鲜
人活在世,免不了喜欢攀比。对比也是一切幸福感的来源,而另一方面,也是一切不良感受(痛苦、失落、悲哀等等)的来源。
比如谁家住了大房子,谁家换了豪车,谁年纪轻轻月入xx万。能做到这些的人,通常被称为“别人家的那个谁”。
今天跟一桌子的亲戚和亲戚的朋友吃饭。席间先是有人夸了我几句现在的工作很好,职位也高之类的。
之后大家进入了各种夸赞“那谁家的那个谁”模式。
期间有很多个“那个谁”我都听说过,也有一定了解,但是如今混的那么好,却实出乎意料之外。似乎被提及的哪个都要比我强出很多。
然而,不巧的是,被谈及的一个人,我居然认识,并且有算是比较多的交集。自然我了解到的那个人的现状,比起餐桌上的人介绍的要正确的多。并不是如被说的那么好,甚至更糟糕很多。
不一会,有一个人被提及,那是去年餐桌上的焦点“那谁家的那个谁”,而今年,却翻船了,于是“早就知道”,“招摇的人就是没好下场”,“那人我早就感觉会出事”之类的话又开始层出不穷,并且有一种“那人的倒霉让我们很幸福”的感觉。
现在想想,别人夸我时候,心里会不会在说:“怎么还没出事,让我们好开心一下。”
忽然感觉喝了点酒的我,全身一阵凉意。
到底应该在亲友间显得“成功”一点,还是显得很“失败”的样子?成功会被人表面赞扬,背第里嫉妒,甚至仇恨。失败会被他们表面同情、怜悯,实际上内心嘲笑和讽刺。
不过,被亲友吵醒,似乎可以让他们更开心,想想,还是别强出头了。
想完这些,忽然间又感觉很好笑,干嘛要攀比?自己早就自命不凡,自认为不是那种从别人的对比里获得快乐的人,怎么就被带起了节奏呢?
正如张小娴说:
“人总爱跟别人比较,看看有谁比自己好,又有谁比不上自己。其实,为你的烦恼和忧伤垫底的,从来不是别人的不幸和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幸福。”
让内心平淡些,真的是要修炼一辈子的事。明知道不攀比别人,活出自己,就是人生赢家,却很难看淡。
真相三:
必须知道自己很普通
团圆饭的时候才知道,必须先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现实,才可能真的让自己活成独一无二。
团年饭席间,总会有很多孩子被夸赞。
“这孩子,真聪明,又懂事,将来一定是个…”
这一类的话,会有很多,亲戚家的女儿钢琴练习了很久,成绩也不错。亲戚两口子对此事深表自豪,然而两人对音乐却也没有什么热爱和追求。
想起小时候,也被家长逼着表演“说评书”,一干大人都是我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我也信过,梦想是丰富而饱满的,现实也是骨干到可以做超模。
“小孩子总是哭着哭着就笑了,大人却是笑着笑着就哭了。”这就是生活。曾经梦想还没有怎么实现的时候,却多了几个“牵绊”。
早上孩子想看电视,外公家的少儿节目没开通,需要付费,我居然在网上花了半小时查找“如何一个电视账号VIP在不同位置公用。”
养家糊口的压力,却是够大。自己曾说过:“一辈子就是要潇洒,有多少就要花多少。”现在却为了几十块,在浪费生命。
然而,活着其实是件很现实的事情。
有人说人生有三次觉醒,第一次,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第二次,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第三次,意识到孩子是普通人。
自己的梦想,做不到,就传下去,成了社会惯例,普遍现象。对于世界的真实性的认知,其实是很难得的事情。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逆袭,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个普通人。”
挣再多钱,也很难成为马云;写在多字,都不一定会齐名莎士比亚;再如何目标高远,也可以分辨出自己是不是可以达到。所以,必须先接受自己是一名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
但是,就算是普通人,你也必定是独一无二的。那就还应该有梦想!放弃了梦想,生活就会是浑浑噩噩,没有一点激情,只剩下了过日子,连普通人也很难做到。
真相四:
想做自己特别难
过年聚会,家里家外,各种问东问西,自然也就要参与其中,回答或是提问。
此时的各种语句,水分和养分根本分不清楚。那么多“精编祝福”,其实也都知道根本实现不了。似乎一过年,说谎的人更多了。
然而,自己想要真实的面对这些,却不容易。
真的不太喜欢你;你说的这个事情很不靠谱;你想让我结婚都是为了你的面子;你们问我是不是总是眼光高,其实是不是想问我是不是有病……
这些话在心底翻滚,却无法讲出来。过年,要一团和气,才能生财。过年不能说脏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不笑更不能哭……
这个年里,你还能是你自己?根本不可能。都必须穿上“欢乐吉祥”的马甲。
这让我有点怀疑,“做自己”的必要性。然而,仔细想想,这是一件不矛盾的事情。顺乎情理,便是“存天理”,想在大家都期望一团和气,祥和美丽的大年里,非要标新立异的“做自己”,才是一种自私,必须“灭私欲”。
这节日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年》中这样说:“中国的可哀的纪念太多了,这照例至少应该沉默;可喜的纪念也不算少,然而又怕有“反动分子乘机捣乱”,所以大家的高兴也不能发扬。几经防遏,几经淘汰,什么佳节都被绞死,于是就觉得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还是自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那就格外的庆贺——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
那个动荡和革新的年代里,鲁迅作为新派代表,自己二三十年不过年的心情,却一下转变,也非常的认可了“旧历”的过年。其实是对文化的认可,一个连自己文化都没有的民族,谈什么复兴强大呢?
过年,虽然只是表面的和谐团聚,实则还是生活琐碎,一样不少,但是毕竟,“过年回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名族百姓心中,那是最有标志性的“烙印”式的一种存在。
好好过年,这个年,让我明白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