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记于武汉黄陂大余湾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99948/90dfeb1f87269dd5.jpg)
棉花哥站在心湖的领地上指点着大余湾的昨天和明天,对今天闭口不谈,只说让我自己去看看那迄今600多岁的古村庄。
穿过耕读客栈后院两百多米的绿道,大余湾便裸露于眼前,如我,裸露在烈日之下。整个村子被一茬接一茬的农家乐串联着,同样的土鸡蛋蜂蜜和豆丝,偶尔遇到一两个垂钓的人饶有兴致地打捞战利品,但看看这般水质,谁还敢吃?
村妇用我听不太懂的土话说着这个村庄的昨天:“双龟朝北斗,代代出诸侯”,扼腕叹息被拆掉的祠堂和古建,我沿着墙根看到一些石槽、石墩和石条,胆战心惊地想着,这些会不会哪天被人抱走?
这个用了几十代人累积的精神文明的家园,就这么沦为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大食堂了,难道大武汉的后花园就是让城里人换个吃饭的地方吗?
心湖人提出的“晴耕雨读”是大余湾的希望,是从农家乐走向乡村休闲的主线,据说棉花哥在这里坚守了八年,芳姑娘从武汉“回乡创业”也有3、4年了吧!她们是本土人,是乡愁和乡建的主角,大余湾呼唤更多的人和他们一起大隐于野。
在所有同质化的周边游里,只有护住了文化的根,才能留得住游子的心,才能拽得住游客的脚步。新兴的旅游领域,里面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大做,比如说主题酒店、精品酒店、高端民宿。
我们的市场现在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产品不对路,我们在寻找对路的人,做一点对路的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99948/41c790aeb5098801.jpg)
大余湾的文章早就想动笔,却迟迟落不下笔,据说棉花哥的文章早在几年前已经惊动了某些部门,并且有效的保护了大余湾。我作为局外人只能泛泛而谈,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提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策划必须由本土人操盘才行。家珍,必须自己数。有个奇怪的现象:自己的家乡交给别人建设,却跑到异乡指点江山,求异地同乡会的阴影面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