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38537/b3d88eb93932c304.png)
今日能量句:「有一种成长,是把矛盾用对位置。」#Leo能量日签 No.0319
“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如果要给金句排个名,菲茨杰拉德的这句话在我这肯定排前三,而且很大可能会得第一,我也一直用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考。
但是最近在李松蔚的心理学课程里,看到一个观点,让我这个认知有点松动了:
“东亚文化对矛盾信息是耐受的,甚至是刻意追求。”
「辩证思想」是我们重要的文化底色,换个词来表达就是「阴阳」。
我们从小就接触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念,这让我们有一个底层信念,相信矛盾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纯粹的黑或者白。
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吃亏是福”的说法,而西方人就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懵圈——到底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
因为西方的文化底色,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相信“A不等于非A”。肯定一件事物的同时,就否定了对立的判断。
如果说我们对矛盾信息比较耐受,还比较好理解,最颠覆的是我们会“刻意追求”矛盾。
课程里提到彭凯平教授的一个跨文化的对比研究:
他给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被试依次呈现两条相反的观点——吸烟会导致体重下降,以及吸烟会导致体重增加,看看他们会怎样处理这种矛盾。
结果发现,美国大学生只会旗帜鲜明地站一边,同时否认另一边。在选择相信某个观点之后,如果给他们呈现一些对立的证据,他们不但不会动摇,还会对所持的观点更加坚定。简单来说,他们的处理方式是「回避矛盾」。
而中国大学生正好相反,是「兼听则明」,在相信一个观点时,如果出现对立证据,相信程度就会降低。就像平时看热点新闻时,听到反转就会及时调整观点。
有意思的是,如果中国被试一开始不相信A观点,在收到大家对A观点的反对意见时,反而会退一步,认为B观点可能也没那么错。
就像是一家企业出来道歉,你本来没觉得它做得有多好,但是当你听到很多反对这家企业的声音之后,可能反而会觉得他们也没大家说的那么糟。
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底色,让我们面对矛盾信息的时候,会倾向于往中间走,“刻意”地追求矛盾,避免走极端。
这样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优势很明显,都已经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了,但劣势也挺明显的,就是会让人行动力变弱,追求想得周全一些。
比如我自己,就一直会忍不住地把事情想周全,搜集矛盾双方的各种信息,让自己的判断足够中立,达到矛盾共融的状态。
原本我以为这是本能,但现在发现这其实是被文化熏陶出来的“被动技能”,也就是尚未充分驾驭的技能。只要是技能,就能通过刻意练习来管理。
而且这个练习也不需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反而是运用它,当自己在追求周全、追求矛盾的时候,意识到这个事可能有点过了,需要跟行动之间找点平衡,这样就可以把优势用在适合它的地方了。
就像罗振宇把菲茨杰拉德那句话修改后的版本:
“成长,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容纳更多相反的道理,并且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