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第一次有考研的念头,还是源于2018年的跳槽。当时面试了一家企业,总经理是某211金融学博士,交流时我提到我有考CFA的计划,他便建议我可以先考虑MBA。虽然我最终没有能入职,但考研的种子已经留在了脑子里。
后来又面试了一家拟上市公司,工作地点在周边的县城,平时需要住在职工宿舍,周末才能回家。考虑了很久,权衡利弊后,遂决定入职,主要理由有二:
1.项目机会难得,在我们这种二三线城市,近期能碰到拟上市的公司确实不多,若是能完整的经历一次IPO首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裨益;
2.虽然清楚的知道一旦入职,工作压力会很大,加班也必然是常态,但是远离都市,小县城里缺乏娱乐休闲项目,社交圈不在此地,自然而然也会从客观上减少个人社交活动,那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安心学习和训练。
3月底入职以后,工作节奏还算正常,朝八晚六,白天工作,下班后可以如我所愿健身跑步,再回办公室看书学习,前两个月十分规律,顺便考了个职业资格证。之后部门经历了一次人事变动,工作也逐步紧张。
不得不说,这个行业人才太多,驻场的中介机构人员都是90后小年轻,个个都有名校光环,硕士学历只是最基本的。这些对于我这个第一学历是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都是成人教育的大龄员工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刺激。
所以大约8月份开始,我便认真规划考研的事情了。对于我这个学习底子很薄的学渣来说,考研必然是个异常艰辛和漫长的过程。先是在网上查询资料,弄清楚考研的整体节奏。之后买了几本基础教材,大致翻下内容,明白我和这些考试知识之间的差距。确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时间冲突,调研当地的考研培训机构,选择其中一家并报名。找培训机构的好处是,他们对当地的学校资源、学习方式等都很清楚,而我个人的时间毕竟有限,基础又差,可以将信息收集、复习重点、学习节奏、时间提醒等等问题交给他们,我的精力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本身中去。整体计划安排在2年,即通过2019年12月份的考试就是我的最终目标,但同时也会参加2018年考试,作为热身,亲历考试流程。
2018年9月份,正式开始学习阶段,每周周末去学校听课,平时晚上在公司听网课。10月份时,分了不少时间放在跑步上,因为报名了神农架10月底的一场长距离越野比赛,中间荒废了一周左右。进而打算认真复习最后的2个月时,悲剧了。
因为项目上要求某一项任务必须在年底之前完成,为此专门借调了各个部门大约二十多号人参与此项工作,每天晚上加班到11点左右,我们部门是主责部门,我自然是逃不掉的。于是我每天的学习时间压缩到了早上一小时和中午午休的一个半小时,只有周末的时间才算完整。最后一个月,我充分利用了生活中所有的碎片时间用来学习,公交车上背单词、背作文什么的,已是常态。
即便如此,我也是如同走过场一般上了考场。当然我本来也没幻想这一次考试会出现奇迹,这可是中国最高等级的全国性统一考试,凭我这半吊子水平也想通过的话,真的是太看不起研究生了。成绩公布后,离国家线差了6分,倒还让我小意外了一把,不过也让我对明年考试能够通过的想法,增加了些信心。
2018年只是试水,真正的考研备战是从2019年3月开始的,在职考研实属难熬,学习本身不是最大的挑战,如何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至于我自己,大概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式来达成目的:
日常学习的时间分配
如果是正常工作时间,我每天晚上理论上会有5-6小时的个人可支配时间,但是我的工作并非拥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今年是这个项目十分关键的一年,经历过好几次心惊胆战的阶段,尤其是6月份、9月份、11月份这几个月都在加班,中秋节的晚饭都是几个同事在办公室吃的。最忙的一段时间,能在夜里12点回宿舍都是奢侈,有时候干活干到凌晨4点,回宿舍睡一会后,8点还要继续回到办公室。即使平时也是说加班就加班、说开会就开会,包括周末休息,无论去哪也都要背着笔记本,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干活。因而我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学习,所有的教材或者笔记,都会扫描成电子版存在网盘,公交上、地铁上、排队时、做饭时,所有地方都是我学习的战场,你只需要一副耳机,这个地方就是你的了。所以如果每天晚上能有4个小时固定的时间学习的话,我做梦都能笑醒。
时间不够用,学习效率就变得极为重要,恐怕正是学习时间的来之不易,在学习状态下,我会更加的投入和高效。早上提前到办公室看一会视频课,中午从来没有午睡,同事在旁边睡觉,我开着台灯刷题,晚上只要不加班,最少可以保证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周末如果不上课,就会去附近的咖啡厅,带上耳机一坐就是一下午。之所以选择咖啡厅,而不是在家复习也是因为咖啡厅这个环境比较适合我认真学习。每个人都有惰性,我也同样不例外,如果在家复习,不出半小时,我可能就躺倒床上去了。
至于去年报的培训机构,今年就很少再去了。基本还是自学为主,相比网课可以2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去教室上课的节奏实在太慢,来回路上也会耽误不少时间,何况网课的学习时间由自己随意把握,更适合我的现状。
学习训练两不误
同时我又特别贪心,这一年基本跑步和训练也没有太耽误,固定每周有3次力量训练和3次跑步训练,时间基本都是刚下班,其他人吃饭的时间完成的。今年参加了一次全马、一次70KM越野以及本地区的几场小比赛。全马、半马成绩都有PB,也完赛了人生最长距离的一场越野。力量方面进步龟速,但是倒也可以硬拉2倍体重以上了,算是刚刚及格。
有人说如果你暂时放弃比赛、放弃跑步,不就有更多时间学习了吗?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是不经历话,可能永远不能理解身体训练给人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身体健康这么简单,更多的其实是精神方面的促进作用。
我每天睡眠时间6-7小时,中午也从不午休。不论工作还是学习状态下,大脑都会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但是相比周围的年轻人,我始终保持着比较饱满的精神状态。这绝对是长期的身体锻炼给我带来的益处,否则我可能早就累垮了吧。而且长时间的脑力劳动过程中,离开房间去训练,让身体和大脑切换一下频道,本身也就是一种休息。身体和精神状态,也保证了我学习时能够保持极高的效率,这种好处,估计只有亲历过才能明白吧。
亲友同事的支持
周围人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当我决定考研时,身边自然会有人支持、也有人不置可否甚至冷嘲热讽。面对那些不看好你的人,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就是强大自己的内心,不要被不相干的人扰乱了心绪。而那些支持你的人,就会对你的学习过程产生很大的助力。
我在这家公司,先后经历过两任领导。第一任领导就曾发表过“考那个有球用”之类的言论,虽然他不能干涉我的决定,但作为直属领导,会直接给我布置任务和评估工作,多少会给我带来一定的影响。而第二任领导就非常支持,尤其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甚至会和部门其他同事共同分担我的一部分工作,这样下班后,我就可以更加安心地复习。他们的做法,确认让我很感动。
好好吃饭
最后还想顺便提一下营养方面,众所周知,脑力劳动其实很耗费能量,而像我这么大运动量的更是如此,因此在饮食上也不能小觑。中国人,尤其是西北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其实对人体不太友好,一顿午餐就是一大碗面,缺肉少菜,基本都是碳水,营养单一。而我是常年吃健身餐的,碳水、蛋白质、脂肪、蔬菜,一样都不能少,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自然更不应该忽视营养均衡的问题。至于健身餐是什么样的,自行百度吧。
个人复习节奏的安排
顺便列一下自己的复习安排,参加过一次考试的好处,除了了解考场流程,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并据此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
在时间进入2019年时,我在1月份去厦门跑了个马拉松,顺便旅了个游。接着又以春节的名义晃荡了整个2月份,业余时间除了跑步训练,就是刷剧电影了。
3月份开始,工作再次进入紧张气氛,新一轮的复习也正式开始。今年时间长,我要做的就是尽量把握好节奏,安排好复习计划后,尽可能的按计划执行。
英语的基础阶段,我选择了朱伟的恋练有词,不得不说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恋练有词对于提高基本功确实有好处,我很少刻意花时间专门背单词,但不知不觉之间,单词量就会突飞猛进。不过我的学习节奏确实也慢,一本恋练有词,我用了3个月才看完。
6月份之后开始主攻数学,从老孙数学的基础阶段开始学习,老实说,虽然MBA考的是非常简单的数学知识,可以一开始每个数学课后的练习题,都错的我怀疑人生。
这个阶段的英语方面,我在看韦林的写作宝典,每节课的句型做好笔记,便于随时背诵。偶尔会把恋练有词里我给自己量身打造的单词本拿出来翻翻。这个单词本大部分单词都比较生僻,事实证明,这些单词差不多都没有在考试中出现。常出现的单词,在后面的真题阶段都会反复出现,慢慢的也就记住了。
8月份开始,数学和英语都进入了真题阶段,我没有时间做各种模拟题或者练习题,基本就是研究真题,以周为单位,每周完成一个年份的数学和英语阅读理解真题。不论数学还是英语的阅读理解,开始做的时候,毫无悬念都是错多对少。这个阶段,数学的每一道真题错题,都会单独记下,做成错题本。至于阅读理解,大部分的错误还是源于词汇不认识,那么记住阅读理解中的生词即是重点。
10月份,对于真题的错误形式,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概念,数学的解题也开始有了感觉,这个时候是真题梳理的第二阶段,同时开始看英语的写作了。
11月份-12月份就是冲刺阶段了,这个阶段,英文和中文写作还是重点,一定保证每周都要动笔写,哪怕每一类只写一篇也行,之后就是认认真真背素材,这个步骤真的有用。同时英语的新题型、翻译、完形填空也要分出点时间研究了,同样,我还是选择了韦林的这几个课程的突击视频课,目的就是能快速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减少自己琢磨的时间。而数学方面就是查漏补缺、记熟公式、保留解题的感觉即可。
至于逻辑,已经被我选择性忽略。去年我有学习过逻辑,个人认为我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这门科目上效果不会太好,除了复杂匹配这类总是需要划表格的题以外,其他形式的逻辑题在我没有学习过的情况下,就保持了一定的正确率。而且经历过一次考试,我很清楚我能在考场上把卷子做完就已经很不错了,那些需要复杂解题的逻辑题目,以我的能力,基本是没有时间去分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