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蔡因斯坦,新来简书,请大家多多指教。
先说下为什么要写这个系列。
在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一个大专生(就是我),在学校里学的是汽修电工,但是对未来对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的好奇心,所以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学了很多汽修之外的知识,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MOOC,看的第一堂课Michael Sandel的《公正》,相信很多朋友也都看过,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真正的去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直到今天,还依旧是一知半解,我总结了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还没有真正参与到社会的运行中去。
什么意思?就是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定是由某一小部分人在某一个领域进行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了解到旧的运作机制,迭代旧的规则规律,将新的思维想法和规则运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是每个领域进步的基本形态,有了这个知识经验,基本就能看清楚所有行业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规则。这就对对整体人类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有了一个基本的世界发展观念。
当然,作为一个也是多次创业的人来说,也算是尝试参与了一下这个建设过程,不过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有特别满意的结果,之前独自带队做了一个非常冷门的科研平台的项目,让我知道,虽然国内那么推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你上了这个航路,还是得靠自己,也开始明白对一个领域的创新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第二,知识面太窄。
往往越多的去学习新的知识,就发现旧知识需要更新迭代是多么迫切,也越来越看不到知识的边界,当然,这种绝望到有时候也伴随一些喜悦。
为什么要说这两点和写这个前言呢?因为产品设计的逻辑和关键要素都在这两点之中,基本不会跳出这个范围。相较于前几年产品主导的互联网市场,现在已经变成是运营主导的互联网市场,技术已经不是绝大部分项目的门槛的情况下,产品设计更加需要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通过产品去承载需求和提高效率,在互联网基础设施那么完善的情况下,寻找新的产品突破思路。
由于本人在一家教育科技类的公司就职产品总监及顾问角色,对这点的体验特别深刻,我们平时面对的教育机构每个品牌的运营方案和管理要求都非常不同,导致需求千变万化,开发几乎是个无底洞。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传统教育机构是人治的体现,几乎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始于人,人不同,风格不同,也就需求不同,所以我们不仅在代码上要求“高内聚,低耦合”,我们在产品上,同样要求做到“高内聚,低耦合”,公司创业初期,项目多,工期时间短。写这个专栏不仅是为了我整理工作的思路,同时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新的教育理念,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我不能公布我们公司的一些基本数据,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在孩子教育的支出上平均达到了30,000的水平。
我在工作中不仅接触了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的机构,同时也接触了新兴的体育类教育,甚至于亲子游泳这种项目,放5年前,你能想象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下水跟爸爸一起游泳么?
未来,教育对家庭和个人的冲击将无比强烈。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将充分释放。
OK,下一篇将会跟大家讲一讲这些早教机构的业务逻辑,让大家知道,2018年的线下教育机构到底是如何运营的。
另外,欢迎关注我的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