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校长的一堂课让我见识到真正的牛教师是什么样的。
1、邹校长面对的是汉语基础较薄弱的孩子。发音不标准,张口要表达的意思说不清楚。基础差的孩子通过邹校长的启发,愿意举手发言了。
课的开始,邹校长让孩子们伸出大拇指对自己说:“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再拍拍同桌的肩,把大拇指伸向对方,说:“你很棒!你真的很棒!你真的真的很棒!”这一群孩子接触人教版教材不久,母语是维吾尔语的孩子多么需要鼓励。伸出大拇指夸赞别人,这与课文里面包店老板把大拇指伸向中国留学生的行为是契合的。邹校长让学生自我鼓励,鼓励同学,给孩子们鼓了劲,也呼应了课文里的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读生字词时,邹校长让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叫起来一个学生读词语,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再叫下一个学生。火车开得极为困难,叫起来的学生要么不会读,要么发音错误,叫起来的学生极大多数都读不对,邹校长一个一个纠正,再把所有词语齐读一遍。
在概括课文内容时,中国留学生遇到了( )时,孩子们没有一个能说出“困难、麻烦、危险”这样的词,以他们的水平,或许对课文理解不了,或许知道填什么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表达。邹校长让同学们回到书中读相关的内容,读完,再问孩子们,这时有孩子说中国留学生遇到了困难、麻烦。
2、邹校长通过引导让学生把本来理解不了的内容理解了,水平真高。
邹校长带着学生要更深层次地探讨问题了:是什么原因,使面包店老板由两三块钱的面包都不给到愿意掏医药费给中国留学生养病。以他们的水平把课文读熟,生字词学会,理解此内容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太难了。
邹校长出示大屏,和学生合作读相关片段后,抓住中国留学生“趔趔趄趄的走出去”,体会这一走,走出了什么?什么是趔趔趄趄,邹校长找了一个男孩子表演,接着问表演的孩子:“你三天没有吃饭了,早已饥肠辘辘,头晕眼花,快要饿死了,如果你是留学生,你会拿面包交换红旗吗?”这个孩子回答:“不换。”邹校长一连问台下好几个孩子:“你换吗?”,孩子们都说不换,邹校长脸上摆出怀疑的表情再问:“真的不换吗?”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声中出现了“换”的声音,邹校长叫起一个学生问:“你换吗?”学生说不换,邹校长追问原因,孩子回答:“因为五星红旗比我的生命更重要!”
邹校长又说,中国留学生快饿死了也不和面包店老板做交换,因为在他心里,五星红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他热爱自己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说出了“他热爱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答案。
教到这没完,邹校长又说:“课文里还有七八处,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留学生热爱国旗热爱五星红旗呢。”
邹校长让学生注意“凝视”一词,问是否能换成看,同学们在什么时候凝视,引导学生理解凝视是带有感情地去看。
3、熊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和你想要的答案南辕北辙,邹校长也能通过引导使学生再转回正道上来。
课文初读完,邹校长问:“你们想把大拇指送给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面包店老板!”这个答案使得我们大跌眼镜,换成我是上课的老师,要开始慌乱了。
邹校长顺势而导:“你为什么会把大拇指送给面包店老板呢?”孩子们说他帮助了中国留学生。这个答案听上去的确没有错呀,如果我们不去预设学生给出的五花八门的答案,真的会难以应付。
邹校长话锋一转:“面包店老板一开始就乐意帮助中国留学生吗?”邹校长出示两段面包店老板前后行为不同的句子,让学生明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面包店老板一开始连两三块钱的面包都不愿意送给中国留学生的,可是后来他竟无偿地乐意为中国留学生付医药费。“是什么原因使面包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呢?”邹校长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邹校长遇山开山,遇河趟河,都能通过引导把孩子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4、邹校长为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了思路。
邹校长在进入课文内容学习前,在黑板上写了几串字:写了什么、主题是什么、怎么写的。
课文内容不用老师讲太多,学生自己是可以读懂的,读完后让学生锻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让学生抓住关键关键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堂语文课最主要的内容是把时间放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上。
拉开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在阅读和写作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