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这个东西本质不是东西,而是意义,礼物的流动,也就是意义的流动,秩序的流动。或者说得更严重一点,就是人类关系的流动。
没有礼物,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些事情和动物的生老病死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礼物这个装面子的东西,但是却经常困扰着我们。我们经常用礼轻仁意重这件事来告诫自己,但是礼轻真的仁义重吗?
你给别人送个西瓜,别人送给你一颗糖,你还会说礼轻仁意重吗?
今天你请同事吃了一顿五百块钱的饭,同事只回请你吃了五十块钱的饭,你说你心里能平衡吗?
你给某个朋友每次送一千多块钱的礼物,而朋友每次给你只送一百块钱的礼物,你说你还会每次给他送一千块钱的礼物吗?
礼物这个东西就是人情世故繁衍出来的,提上礼物也就避免见面的尴尬,提上礼物才能感受到对对方的尊重。
送礼还有很多的讲究跟禁忌,什么礼物该送,什么礼物不该送。
我们中国人送礼就图个吉利,送礼也就是图个吉祥如意,图个称心如意。
不管给亲戚朋友送礼物,也得讲究一点这个叫“牌子”的东西,这才是送礼的意义。
过年我们把这些“意义”分门别类,买好要走的几家亲朋好友该送的礼物,把每一家亲戚的礼物放到一起,然后在过年的时候,开上车带着家人,一包包送到亲戚朋友的手里。
他们大抵也是一样,买礼物分类分包,这过年的礼物是流动的,动不动就串场了,因为过年收的礼物多了,没有人有那么好的记性,把每家送的礼物都能记住,贴上标签。
有时觉得好笑,自己送出去的礼物也会串场,又莫名回到自己家里。前几年妈妈给姨妈家送礼,给姨妈家买的东西也都是我买的,后来有一包礼物莫名又串回到家里。
会送礼的人才能洞察出人情世故的意义。我们人生大事有多少都是礼物促成的,我们国家就是礼仪之邦,我们的风土人情就是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一种素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这个世上,人情世故的展现。
人情往来,是一件麻烦事,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礼记》中有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世上没有只有索取,不付出的道理,就算是亲人也没有这个道理,就连父母子女在一起,如果一味的索取,亲情也会失去平衡,所以我们在这个世上生存,所有与自己有关的关系都要维系,维系这些关系也不是光用嘴说说而已。
连我们写作也是礼尚往来,如果有文友整天给你点赞评论,你如果无动于衷,不去对方的田间地头品评,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个文友也会在你文字的田间地头消失。
我每次去一个地方旅游回来,都要想着给家人还有最好的朋友,带点当地的特产,这样彰显对方在自己心里的地位。
不管是亲戚,还有朋友,礼尚往来都是相互的,有分寸的拿捏礼尚往来这件事,你在这个社会上的关系,才会恰如其分的维系其乐融融的样子。
如果经常抱着礼轻仁义重的想法,你认为的情谊重就真的轻了,别人也会看轻你,觉得你这个人不懂得人情世故。
如果让人觉得你不懂人情世故,那就是你做人的失败。一个连礼尚往来都拿不住分寸的人,在这个世上估计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礼物也就是人情世故的道具,礼物的轻重也把人在你心目中分了等级。
关于礼物说真的,里面的渠渠道道还真的挺多的。
就是过年走亲戚,礼尚往来,总得走动。因为这些亲戚的根基基本上都在父母那辈,七大姑八大姨,这些都是渗到血液里的亲情,必须得好好的维系。
过年的时候就要为礼物纠结,哪家配备什么样的礼物都要斟酌。
现在又要去超市,给家里那些亲戚配备礼物。光配的礼物就推了满满的一大车。
亲情是走出来的,你今年不走,明年不走,走着走着,亲情就淡了;处着处着,人心就凉了。
过年走亲访友,是人之常情,更是中华民族绵续千年的礼仪。所以手上带着几样礼物,逢年过节走亲访友。
用手里的礼物,还有温馨的絮叨,把情谊链接起来,我们都是群居动物 ,就是靠这些礼尚往来相互取暖。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很长的礼物清单,这些礼物清单里就是生活的本身。
跟亲友把酒言欢,欢聚一堂,把各自的碎碎念念在新年的气氛里蒸腾,在丰盛的酒席上,推杯换盏,聊不完的话题,憋不住的欢喜,都沉淀在一杯各自安好的酒里。
在当下,眼中景、盘中餐、身边人,都是你心里最重要的人。世界很大,幸福很小,一顿亲人聚餐,足以治愈一切。
亲友围桌而食,谈笑风生,举杯停著,尽是人间烟火味。
带着礼物,带着家人,去奔赴久未见面的亲朋好友,把绵绵情意用心地维系,让礼物这个道具,把我们的关系无限延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