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开这个专栏》2016年7月27日
道理这东西,说再多也没有用,貌似理解了却实际上左耳进右耳出是最普遍的现象。践行,才是改变的根本——把道理想明白,按照那道理去做,看似简单,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可做到的人,就必然已经升级更新,甚至脱胎换骨了。
《人人都能用英语》是《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践行版。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践行版。
《把时间当作朋友》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一切靠积累。英语也是,只有用起来才有积累。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归结起来也是一句话:大脑升级靠践行。钱,赚的多少,取决于效率,再准确一点就是系统效率,再深入一点,就是思考质量,因为行动永远是思考引发的。
在大多数重要的节点上,道理这东西,之所以最终会在少数人身上发挥作用,并不是因为它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它在传递的时候不足够清楚,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听懂......而是因为最终只有少数人执拗地,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道理行事。
- 公式来加深记忆:用钱生钱的收入 ≥ 日常开支
李笑来的观点:本质上,我们要的自由根本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是时间的自主权。
李笑来的定义: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里空缺某个概念,那么整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想过那个事情。“锚点”这个概念后,以后逛商场和酒店时,都不自觉地会看看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财富自由的终点
财富自由并不是终点,但对很多人来说,生命就是一个终点,什么也没有留下。普通人能够想到的就是传宗接代,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的延续。
可怕的一句话:”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天天________“
这句话很可怕,在于:这句话很容易让你对眼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产生厌恶。
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几乎可以凝炼这两个条件: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概念间有没有清晰、准确、正确的联系。【这不就是要多读书吗?多思考吗?】
世上有三个大坑,99.99%的人都在里面,但大家往往还不知道:
第一个大坑,叫“莫名其妙地凑热闹”
以往大家喜欢在大街上围观,但往往只看不说,现在喜欢在网上围观,看着看着就相互吵了起来,引来更多人的围观...
都说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事实上大多数人把好奇心浪费在看莫名其妙的热闹上。这也难怪,那么多的人其实没什么正事儿可做,连读书都不会,闲的要死;大量的是间需要被杀掉,大量闲置的精力需要被发泄,大量的好奇心需要个喷射的出口...
第二个大坑,叫“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突然之间,某个“趋势”出现了。比如“众筹”,“O2O”,“内容创业”...于是,一大批人心急火燎地去随大流...
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一个大的趋势出现的时候,一定有另外一批人是早就准备好了的,虽然不是故意确实却必然准备得更充分,他们哪儿是另外这批人的对手?平日整体挂在嘴边的“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个时候好像完全没有听说似的,只因为平日里从无积累。
但最起码这些人比凑热闹的人有正事儿多了,但因为从未有过积累。于是两个坑都占上了。最终你看到,只要入了坑,管你是不是正经事,都将一事无成。
第三个大坑,叫“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别人创业,别人单干,管你什么事儿?
单干更有前途,这事儿是确定无疑的。
每个单干的人,本质上都是尝试着去掉中间关节,尝试着直接为社会做贡献,就算失败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失败是成功之母,别人失败了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呢?你怎么就那么笃定人家失败了就一蹶不振呢?你怎么就断定他不会比失败前更强大呢?
两个字:闲的。
一句话:自己是泥菩萨,一条小河都过不去,却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真不知图个啥。人家创业失败了,你也不会有损失,可若是人家创业成功了,你害怕,是不?
什么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重要、却被人忽视了的宝贵财富?
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很少,一天下来各种凑热闹,随大流,操别人的心,别说成功,连“有收获”都做不到,不是吗?
钱可以再生,时间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生是公平的,注意力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放弃,人生只有一个规律“自作自受”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养成了四处浪费自己注意力的习惯,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点点滴滴或者大把大把流失,如果你也能成功,天理何在?
所以,你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也是唯一能够称之为“与生俱来”的有产出能力的资源,仔细想想吧,还有别的什么是这样的吗?、
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最有效。
“创业就是成长。没有成长就不是创业。”
个人也一样,生活就是成长,没有成长就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你想多走一步,就试着罗列下面的内容:
回顾下你昨天关注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东西与你有关吗?与你的成长有关吗?
回顾下上周你关注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东西与你有关吗?与你的成长有关吗?
回顾下上月你关注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东西与你有关吗?与你的成长有关吗?
这个世上有个简单却又长期成功的商业模式:把海量的廉价免费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高价卖掉。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带任何道德判断,只看现象的本质,我们可能得出一个特别冷冰冰的结论:
你若是胆敢不在意你的注意力(事实上你的注意力其实就是真正有价值的你),你就会被别人无情地收割起来然后卖掉。
说一千道一万,道理很清楚:
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最终注定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终生被收割,终生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怎么可能最终变得富有?
但专注自己的注意力并不是宣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价值观,若是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就有可能产出更有能力的人,更能可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不是吗?
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发现问题是避免问题的开始。经过这周的学习之后,家长们的闲聊、热播的电视剧、在朋友圈对无聊话题的评论都是吸引注意力的地方,发现到了这些问题,就开始有意去避开这些坑。
1、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2、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如果真爱父母、家人、朋友,就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不求回报地”浪费”在他们身上,关注他们的成长,才是真爱。
3、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个体价值等于他的社会贡献率。 信息交流成本越来越低,好人赚钱越来越容易。
与作者互动的问题:
1、你有没有掉到那个三个大坑中的某一个里?
凑热闹的情况偶尔还会有,好奇心打败了我的大脑。随大流有时未尝不是好事,自己切身体验一下没有坏处,当然还是要注重自身的积累。第三个坑几乎没有,不看新闻联播,不上新浪等门户网站,用RSS阅读器推送自己挑选的博客,有意识地减少干扰。另外作者没有提到的就是放纵自己,比如打游戏之类的,浪费了太多时间。
2、你觉得怎样花费你的注意力是最合理的?
实际上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注意力会聚焦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的。我是在每周回顾的时候把下周事情梳理一下,有些事情分解为一些具体的行动,放入OmniFocus中管理,具体执行时用番茄工作法,确实每天能够专注2-3个小时就是相当高效了。每个阶段(比如每个月)重点会有所不同,每天的事情安排中也会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早晨8点到10点去完成。
3、你有没有更好的论据、论点、素材可以提供给我?
《必然》的第7章过滤中也指出注意力的问题。
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那么注意力在哪,金钱就会流到哪。----诺贝尔奖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
《选择的悖论》也指出,我们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想做出明智的选择并不容易,提供过滤机制就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手机上的“得到“、”罗辑思维”应用软件就是这种模式,他们帮你过滤出一些优秀的内容,你不用到各处搜寻、比较及选择,直接打开,甚至还不用看,利用路上的碎片时间听听即可,随时充电。amzon、淘宝中的商品推荐也是一种过滤,他们帮你选择你喜爱的商品。背后的技术又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之类的。
《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这本书中说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注意力与刺激的倒U形曲线了,刺激过低和过高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数字时代大量的动态信息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属于刺激过度。需要运用大脑来控制大脑,进入注意力专区(Focus Zone)。
坑与财富
如果从生活现象出发,你会发现自己被多少大坑环绕,它们有着极其正常、合理的面孔,甚至也会在短期带给你很多好处,比如帮你在人群中找到了所谓归属感--凑热闹就好;比如替你省去自己做决策的思考--随大流就好;比如带给你一些成就感和安慰--帮别人瞎操心就好。
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破坏了你获得并积累成长能力的最重要资源,注意力。
与注意力相比,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
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人生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你的注意力确实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弃。
所以,那结局是好是坏,其实真的是你自己选的。如此看来,很多人的败局很早很早就已经定下来了,因为几乎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已经养成了四处浪费自己注意力的习惯,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点点滴滴或者大把大把地流失--这样的人若是能够成功,天理何在?
所以,你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两个互动
我们这周与读者做了两个维度的互动,一方面希望大家提供生活中印证注意力和三个大坑的实例,因为我觉得,当你能够穷举生活中浪费注意力的场景,那么起码它会在你脑海留下印象,等到再遇上相似的坑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下意识的怀疑,发现问题是避开问题的开始。
- 没有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而是操心别人的事。随大流有一些。
另一方面希望大家可以做好对自己注意力的管理,从记录每天的注意力开销开始,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这一周的结束,我们在留言区关于注意力记账的活动也停下了,之后的注意力记账也不会被选入精选留言,但是我们的话题停下,不代表你的好习惯要停下,希望大家在没人提醒的时候坚持下去。
在两个互动中,读者们提出了各种问题,其中一些问题表明有人在试图专注的过程里遗失了对于注意力的注意力。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说过,学一门课程的时候,最开始的“概论“最难学,因为你关于这门课的知识体系几乎等于零,概论里提到的每一个新概念对你来说都要从零学起,也都有可能分散你最初学习的注意力。
而我们看到很多人还是会就一些庞大的概念,比如什么是积累效应、怎么提高核心竞争力、如何学习等等。其实你们心里应该清楚,这些事情之后都会展开说、好好地说,但还是会着急想尽快知道答案。
在记录注意力的使用时,不少人会犯“审题错“的错误,我们希望大家记录的,是注意力的开销,而非时间流水账。
我说过,之所以不把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答案“时间“当作最宝贵的财富,是因为
注意力是我们内在的选择,它不像时间是游走在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控制完全为我们服务的,所以题目里那个“你所拥有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定语。
所以当有些人问到为什么自己的行程满满当当,却依然感觉无甚收获是,我就会提醒他们,满的,是你的时间;闲置的,是你的注意力;荒废的,是你的成长。
重新理解注意力的宝贵,最终的目标是指导我们如何更好的使用它。我建议大家把它放在三件事上,至于具体比例,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最终也会将你领向不同的生活。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放在一切可以有积累效应的技能上,然后给予充分的学习、思考和磨练。有些技能在初期不会显现出特别像一个“技能“的模样,但是随着积累的加深,它对你能力提升曲线的影响会变为指数式。复利效应的公式(1+r)^n,其中1是你的起点,r代表每天的进步。它可以很小,但是你要保证,他一定得是正的。
其次,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我在这周说道真爱的本质之后,评论里引起了不小共鸣。当你只是“声称“你在爱时,你的爱是没有价值的可惜的是正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他们只是害怕孤独而已。害怕孤独和真爱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我们可以视作是“弱“与"强“的区别。因为
真爱的意思是,你甚至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浪费“在他们身上,这恰恰是掌握资源的体现,“你尚且有宝贵财富可供浪费“;但是害怕孤独的人,会假借爱的名义疯狂索取。
比如我见过一些“一言不合就创业“的人,他们不是热爱他们从事的领域或热爱创业这种生活状态,而是希望获得创业带来的好处,比如掌控团队的权利,比如在资本繁荣时捞一笔.......这正是弱者索取的姿态。
如果你对某样人事物是真爱,那别用嘴说,你爱你的父母,你爱你的另一半,你爱你的孩子,你爱你的朋友。把注意力不求回报地放在真爱身上,这是真正幸福的关键。放在他们身上之后,关注什么?成长,关注他们的成长。这跟年龄没关系,相信我,即便是你的父母也需要成长。
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还是那句话:个体价值等于他的社会贡献率。这真不是说说而已,这真不是讲情怀,这真不是假大空,这的的确确只不过是冷冰冰的经济运算而已--这么做最划算。
对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人,价值就是巨大的,至于价格是否一定趋同于价值,早晚的事而已。越是长期,越是如此;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异与波动只能越来越小,千万别不信这事儿--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信息交流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价值回归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意味着,任何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泡沫都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瓦解。
在资本圈,这个观点也有很多的认同,正如我的朋友,FreeS VC的创始人李丰,前段时间公开说的那样:“现在好人赚钱越来越容易了.....“
最终,我们的理解,回归
如何通过合理消费注意力实现财富自由。这就不得不提到世上的一种很简单却又长期成功的商业模式:把海量的廉价甚至是免费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高价卖掉。
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注定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终生被收割,终生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怎么可能最终变的富有?
就这么简单。
注意力要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要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
1、你必须关注什么呢?
关于身份定位:一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角色以及拥有自身的追求,所以有许多职责范围。专注理财和身心健康,做个聪明人。
2、你必须要思考什么?
把我的注意力放在这上面有助我未来的成长吗?
果断离开电视,离开花边新闻,离开手机的零碎信息。
3、你必须要做什么呢?
行动强化自己的身份的意象。
4、你必须要做出哪些改变呢?
远离三个大坑
5、哪些无需关注?
逛网站、网络游戏,少参与他人的闲聊(学会提问,学会真正关心他人)
6、哪些无需纠结?
7、哪些无需耗费脑力、体力?
吃喝
8、哪些是必须坚守、绝不改变的呢?
分享和贡献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