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在错误的路上请慢点走

在错误的路上请慢点走

作者: 朱常在 | 来源:发表于2015-11-03 11:25 被阅读67次

    思考

    让我们从一段故事开始......

    简与爱在一起3年,简在回忆起她们的感情故事时,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某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她发现(疑似)男朋友和其它女人“劈腿”,最痛苦的事情,分手是从男朋友口中说出来的。我让简评估她的这段感情生活,她给的结论是:不幸福、不美好。

    我不想对这段感情加以任何评论,或用一句经典的台词来描述:人生如戏,比起整个人生,我们似乎更在意人生的结局。心理学家埃德.迪耶内认为:峰终定律更能影响人对过往的事和人所做出评估。所谓峰终定律就是在整个事情中,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而过程经常被忽略。

    简回忆与男朋友爱在一起这3年,发现男友“劈腿”是整个爱情生活里最具有记忆点(高潮)的事(时刻),而分手又是一段感情最糟糕的结果(结尾),最糟糕的部分还是由劈腿男友说出口的。这种不甘、不公给人产生很痛苦的回忆,给整个感情经历带来很不好的感觉,就像简给自己的爱情故事所下的结论一样:不幸福、不美好。这一切都是来自劈腿(高潮)和分手(结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会来临的!

    在这里,我想用普希金的诗来安慰简,如果她需要同情的话,如果生活真的欺骗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的话。

    假如是记忆欺骗了自己,是自己欺骗了自己,我应该告诉她什么?是残酷的事实,还是一大串没有温度的道理。我想,人总是要学会面对的,人总是要学会忘记的,人也总是要学会接受的......。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得多少?有人在旅途中会拍大量的照片,有人在旅途中全身心地去感受每个细节,在人生的旅途中也一样,我们不用相机记录就会用记忆来记录。人们去过一个地方后,人们经历过一件事后,或许很长时间都不会再去碰这些“照片”。更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自己想要的储存记忆(故事)来评估旅行,用自己的方式来讲人生的故事。我们会用“难忘”、“喜爱”、“美妙”等这种词汇来表述旅行中的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记忆自我选择了旅行方式。你可以思考下这个问题,也可以对照下这个问题,当下次你再要去旅行时,旅行结束后,让你把自己拍的照片和录像全部删除掉,这时的你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和感受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记忆自我”,另一个则是“经验自我”。我们对一个事情在做出判断时,对一个人物作出评价时,我们在下一个结论时,在给出自己的意见时等等,很多脱口而出的,不经思考的东西,大部分来自那个记忆自我,因为“记忆自我”会讲故事,会作出它自己的选择,而且它的所讲、所择都不能恰当地表示时间、反映真实。记忆自我在讲故事时,在一些关键的时刻,特别是开始、高潮和结尾,则代表整个阶段,而忽略掉过程。人很多时候的选择是依据这些关键部分来作出的。

    我们忽视过程,因为过程的逻辑具有强迫性,思考是件很耗费心力的事情;因为人们只认同记忆自我,只关心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想寻求一个解释,就会去搜寻一段记忆,寻找一些看起来像样的理由。另外,我们是多么地相信自己的过去,相信自己所编造的故事。如果我们要通过集中注意力,通过搜寻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来支持这个解释,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每个人对照下自己平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判断和观点,那些“相当然”“应该”“可能”,“知道”等词语会不经思考地脱口而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是我们的直觉和经验,人在做出判断和评价的决策时,更多会依靠这些直觉。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通常我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和数据等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在推理时、分析时,头脑不会总是很清醒,我们犯错不是因为想到不恰当的直觉,而是我们无法再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这个方面也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不能习得的)。

    相比那个丰富多彩、自信满满的的“记忆自我”,另一个“经验自我”就显得很贫乏和松散。

    记忆的欺骗性

    记忆很多时候是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它不仅会夸大,还会欺骗。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灵账户,就像每个人都有一把自己的道德标尺一样。何为心灵账户呢?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把不同的钱存入不同的银行账户,人遇到心灵思考时,衡量对结果的看法、做出某个决断时,这个依据是是综合分析得来的,还是单独通过某个选择得来的。这个依据的选择就是人的心灵账户,你是综合分析还是单独选择等。

    我们还是拿婚姻来举例说明,如果说幸福(成功)的婚姻有什么样的公式的话,那么这套: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是最接近理性值的一套算法。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假如简和爱结婚了,在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上,简会浪费更多时间,消耗更多精力,同时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从谈恋爱到结婚,从争吵到妥协,从委屈到求全;当简在这段感情中付出越来越多时,他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好比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只会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他不会去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这个亏损的“心灵”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会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

    首先,沉没成本的悖论会导致人不能正确的做出选择,沉没成本悖论:

    假如有两个球迷打算去60公理开外的地方看足球。其中一个人花100元钱买了门票;另一个朋友是通过其它途径免费获得一张门票。比赛当天有暴风雪,这两位持票球迷,谁会更愿意冒着风险去看球赛?答案明显,当然是那个买了票的球迷会去。经济学上解释,这张票已付了钱,而且不能退换,票的成本已经“沉没”了。简在错误婚姻在的不能自拔,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和买门票的球迷冒着大雪去看演出一样。

    婚姻中的决策,还有一种错犯的错误就是:害怕后悔。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人们作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因为不想后悔,“不要这样做,否则你会后悔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这样的声音时刻在警告着自己。就像每架失事后的飞机,都会有关于一些乘客“本不应该”在那架飞机上的特别报道。害怕后悔说明: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不作为)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得到和损失之间,损失给人带来的痛苦也更为强烈。选择不分手、不离婚,继续在感情里、婚姻中沉沦,大部分人就是在这种“沉没成本悖论”里循环着.......。当面对损失的痛苦时,人们更愿意去冒险,去赌一把,去假装未来一切会是美好的。

    后悔的风险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更多体现在厌恶风险的选择上。让人作出选择是多么“痛苦”和“残忍”的事情。大部分人在面临分手或离婚时,会犹豫不决,痛苦不堪。因为蒙蔽自己不算欺骗,也不会犯下不道德的行为,因为那是我自已,我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我只会为自己负责的。

    当我写到这儿时,你是否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错误,生活中的很多偏见,社会中的许多愚昧,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对自我认识的偏差上。我们总是不断试图去了解这个世界,接近真实。那些能够吸引人的说法,博得眼球的看法,往往很通俗易懂,具体而不抽象。我们常为过去的事件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现在点开微信朋友圈,或打开公众号之类的,都会看到很多创业的人们在忙着听各种“成功人士”在讲故事,那些艰苦打拼者们,忙着参加各种如何成功的培训课程。是的,故事会比现实更精彩和吸引人,因为故事简化了因果关联。人们不需要作出过多的思考,就能被感染到,而且不需要思考就能作出决算和判断。

    在所有大大小小企业(创业者)的成功案例中,人们总是会忽略“运气”的成分,人们更愿意相信天资、意图、技巧的作用都要超过运气的作用。如果人们知道运气的成份越多,人从中能学到的就越少。但是,我们还是会希望那些通过“能力”、“死磕”就能走向成功的“道理”,这就是强大的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人在面对自己眼见的事实时,会不由自主地处理有限的信息,好像所有的构成信息都是事实一样。由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我早就说过2013年会发生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我知道互联网思维发生在2012年”“互联网+是一个必然趋势”........。我想说的是,“危机”是不可知的,未来是不可作出精确预判的。就像马云前段时间在韩国访谈时说的,对未来只能做3年左右的计划和预判,而且大多数的计划和预估都会没意义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措施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最终成绩呢?答案是的,而且这种影响被研究证实过,但远比那些商业书籍中所描述的影响要小的多。因为这个世界中,唯有变化才是真正的不变,世间万物都具有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的错觉会给人带来体验上的焦虑,所以都需要大道理、鸡汤和成功学这种定心丸似的东西,来让我们需要相信行动会有恰当的结果(成功),智慧和勇气会带来成功等信念。

    而我们这个社会是个充满“后见之明”的社会,人类总喜欢对一场灾难、一个成功事后归纳原因,并试图找出所谓的规律和方法,以此来蒙蔽自己、欺骗世人。

    人的大脑是有很多局限的,它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我们一旦接受了一种全新世界观(对之前世界的某一方面改变看法),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的能力,而且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人们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也导致人们都会受往事的重要影响。可往事并不总如烟,它有很多坚硬的现实,认知上的误区......。

    人这一生中总是要做各种决策,工作中、感情中、家庭中、生活中.......。我们做出选择的依据,大部分来自“记忆自我”,而记忆自我普遍带有欺骗性。在这种记忆自我中,那种眼见为实的的错觉,看起来往往又像是有效的,人们选择相信,是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大多数人的想法即成为一种信念——也称之为有效错觉。你所见的,未必就是你所见的,你所信的大多数是错误的,你认为的并不是靠谱的。

    如果戳破事实,结果总是令人震惊的。那些花时间以研究某一特别课题为生的人作出的预测还不一只猴子用扔飞盘来决策时准确。那些经济专家和股票基金师,他们对一支股票的分析结果,错误率比一个普通股民还高,很多专家,只是砖家。他们的预测并没比那只猴子高明。

    为何那些专家的信息错误会如此多?

    1、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太可靠,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那些受欢迎的专家比那些远离聚光灯的评论家同事更为自信。”死不认错,是专家们的一贯风格,“我错了,但我有正当理由。”就像我们那位“海带可以阻挡潜艇”的军事专家说出的各种奇谈怪论一样,他自信而又毁人不倦。

    2、很多时候,人所做出的判断是依靠直觉的,而直觉就在眨眼之间形成的。在面试环节中,那些面试官对录用者的选取大部分是依靠自己过往的经验,以及应聘者讲故事的能力(越多细节的描述越具有可信度),可大部分时候,我们事后知道,总是会产生用人不当、选人不当的效应。

    3、直觉是可以习得的,比如骑车,只要你学会骑自行车,时隔几十年后再跨上自行车,也是会驾轻就熟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种习得性技能。在开车中遇到急转弯或其它急险情况时,那怕你在一边说话,但另一边还是会自主地踩下刹车。

    这些直觉是没有经过分析的,不需要作校验的,人对直觉的自信往往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人们所相信的直觉,大部分是错误和有偏差的。

    思维模式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人应该要相信直觉吗?很难说要或不要,因为我们的自我记忆和自我经验是两个不同的系统。那些决定你思考快慢的系统是两套不同的思想系统,就是自我记忆系统和自我经验系统。直觉的、感性的大多来自“自我记忆”;理性思考,依靠分析和推理来帮助“自我记忆”作出决策的系统称之为“经验自我”。快思考(直觉经验判断)中的自我记忆系统是自主运行的,而慢思考的“经验自我系统”(推理、分析)更像是个参谋,它并不经常工作,它大部分时候是松散的,躲起来的。需要我们经常去督促它。所以,人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功能。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要学会控制自我、改掉拖延症的坏毛病。人们总是在做决策,做决策时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要想让决策更准确、更精准,我们需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比如“自我控制”即有损耗又很枯燥,自我损耗会让人丧失部分动力,自我损耗与认知投入(坚持一件事,习得性练习)并非同一种思维状态。通过研究得知,人在疲劳和饥饿时,更容易产生烦躁和厌倦(开会到吃饭时间还不结束时)。而保持一种思维模式,大部分人保持连贯的思维和投入积极的思考时,都需要自我控制能力。不断的转换思考任务,俗称的换“频道”,或让人很不快乐(比如打断他人正在说话)。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而控制思想和行为,就是一种慢思考,是“自我经验”系统的任务(它帮助自我回忆纠正偏差和提供依据)。

    人是学习的动物,习得性的过程会让人更具有自信,虽然也会经常性犯错,但比较大部分很少正确的人,越有知识的人作出的判断和决策越可靠。知识像一个个点,像人脑中的神经元(1000亿个),你学到知识越多,亮起的部分就越多,最终达到某个峰值时,它会连成一片,会大面积覆盖,给你提供更多信息源。人越理性,就越具有思想力,就会越客观和公正,会更接受正确。人的一生中,希望行动要慢些,说话也要慢些,因为这样,可以多给思考更多点时间。

    在错误的路上请慢点走

    【哪条线更长

    你选择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吗?

    相比视觉上的错觉,人思维上的错觉(也称之为认知错觉)会给人们造成更多的无知。只有当你是对的时候,你的世界才可能是对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错误的路上请慢点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pq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