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鲁迅先生的,其中的第一篇《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本篇课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不是很好理解——可能是我的文学修养差——看了好多遍,也没有理出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来。我先学后两课,最后还是躲不过,躲不过又没有好的教学想法,于是我想既然这样,那就跟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理解,说不准我们会互相激发,学生不懂的,读不出的,我提醒一下;我不懂的,读不出的,学生提醒一下:说不准就能“创造”一堂好课呢!于是课前我就真诚的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啊,我为什么放到最后学呢?”学生七嘴八舌“因为它好”“因为老师喜欢”“因为重要”.....我说都不是,因为我没看懂。学生有点想笑又有点愕然。我说:"真的,那这样吧,你们先用心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你的初读感受。"七班的学生真是一群“神童”,读后的发言感受真是百花齐放,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好多地方我都没有想到。尤其是“想借美好的梦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直指文章的写作目的,厉害啊!可惜我当时没有记录下来,要不学生的“学”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啊!
如果说学生的发言是美好的,那没有“追问”下去,没有以学定教顺势而为,就是我最大的遗憾。在学生读出了“朦胧”“复杂”“美好”“有趣”等等感受的时候,为什么不接着让学生谈谈从哪句话读出来的,从哪个词语,哪个字?你是怎么感受到的?我想一定会繁花满枝头,让人拍案叫好的!可惜,我浅尝辄止。被自己事先设定的“让学生先来谈谈初步的读书感受和想法,下一节课再给学生划分层次,深入理解文章的美好、有趣等等”目标给框死了!
感觉教学设计得有,但是教学设计更要灵活,设计是死的,课堂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常常会超过你的预料的,如果严丝合缝跟着“死设计”,不敢跨越雷池一步,恐怕教学的路会越走越窄,甚至会走入死胡同,错失很多教学的精彩!
我最欣赏自己的进步就是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自如,最懊恼的就是亦步亦趋、呆若木鸡。结果一不小心就走上了呆板的老路,可见教学是多么漫长的修炼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