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南湖边博物馆方向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音乐,似箫非箫,似笛非笛。声音柔美而和谐,有着浓浓的民族特色,像在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走近后发现,乐声来自一位女孩,端坐在南湖边的小凳子上,背对着博物馆,侧颜绝美,目光坚毅。她用崇拜的目光望着这个女孩,再仔细端详那乐器,葫芦的形状发出优美的声音,让人陶醉。几曲奏罢,女孩离开,她却陷入了沉思。回到宿舍,她和颖提到南湖边吹奏葫芦箫乐器的女孩,颖说这个女孩叫飞媚,是校艺术团民乐组的。此时的M大并没有音乐学院或专业,校艺术团包括民乐组、声乐组、管乐组和舞蹈组,承办学校所有的对内和对外公开演出活动。颖五岁开始学习古筝,考到十级,也在民乐组,同时因为会唱民歌在声乐组。颖的父母是公务员,家境良好,从小受到全面教育,这让她非常羡慕。还记得那个高中男孩,他也是在良好的家庭中长大,会二胡,写得一手好字,身上那种强大的自信和安全感,像一道鸿沟,让她望而却步。想想小学阶段,学校有很多兴趣小组,她想学电子琴,但是老师说需要200元买琴,她连告诉父母的勇气都没有;那个时候的她,个子瘦高,一年级被班主任选为领舞,可是她没有钱买表演服,最后拖了班级后腿……从此以后,所有需要花钱买服装的表演和节目,老师都不会再让她参加。如果不是家境拖后腿,她也可以成长为一名文艺女孩,淡定而从容,散发独有的魅力。
临溪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她找到学校的笛箫协会,他们公开招的会员一般学习笛子或箫。她怯生生地咨询能不能学习葫芦箫,会长是个大高个,精通笛子,非常欣喜有人主动提出学葫芦箫。和她一起报名葫芦萧的还有一名女孩迪,瘦瘦的,皮肤略有些黑,眼睛很有神,从此她俩便成了会长的葫芦箫弟子。协会每周安排两个晚上教学或练习,刚开始葫芦箫发音很难,需要较大肺活量,她和迪互相鼓励,从吹奏单音到练习简单的曲子,进步非常明显。很多时候,会长很忙没有出现,她们在一片笛声和箫声中练习,几个月后能吹奏出相对复杂的曲子。她和迪有着天然的默契,很快就成为彼此的好友,一起探索新世界。相较于她,迪更擅长人际交往,总是能将她带到自己的圈子,她的性格活跃了很多。笛箫协会是一个很有爱的大家庭,周末会组织活动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在山水中汇报演出,体验音乐与大自然的和谐。环东湖,有他们骑自行车的身影;磨山脚下,他们一起攀登;梨园中心,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乐器,吹奏这个阶段最拿手的曲子,让前辈点评;最后,各种乐器合奏协会原创会歌——《笛箫家园》,丝毫不逊色春晚的《难忘今宵》……协会接纳一群热爱音乐,却只能在成人后接受音乐教育的青年,他们满怀热情,奏出属于自己的乐曲。
如果你想学,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在校外,她和迪相约参观几家琴行,最终她在爱乐琴行一对一学习古筝;迪在附近另一家琴行学习吉他,两家相距不太远,晚上她们结伴回校。那时的W市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即使在学校附近,也经常黑灯瞎火。走在北苑漆黑的小巷子里,远远的什么都看不见,突然眼前露出一排排整齐的牙齿,她们吓得魂飞魄散,拉手跑掉。几次之后,才发现是黑人——学校的留学生,虚惊一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