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并不总是孤悬在云端之上,也可以接地气,也可以大众范儿。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通过网络媒介,开始走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无意中从头条上注意到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看推送,他在这段时间挺火的,看了一个他的视频,普通话并不标准,长相也很普通,却凭借课堂上的系列“灵魂拷问”爆红网络。
“你的一生是为了什么?我们生命的幸福和快乐取决于什么?把这些问题想通之后,也许你们就不会那么卷,或者卷的时候,你们就会对自己好一些。你们知道卷的目地不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而是为了让自己更舒服,顺便让自己在乎的人更加舒服。”
“我们的快乐不来自于鄙视链而是来自内在的体验。”
“我们要健康一点,不然就自己把自己变成了工具。”
“i人遇到心理挑战时,一定要寻求外面的帮助。就算你是手机,也需要充电啊。”(特别说明,内倾型人格,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名词,特意去查了资料,很多年轻人自称自己是这样的人格)
“真正的好课,或许并不在于上得多快,而是上得多慢。”
对于年轻人关心的热点话题,很多人因为精神内耗而感到困扰,苏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首先要解除因内耗产生的自责心理,内耗可能是因为追求完美,往往内心细腻丰富;其次是去行动,挑战自己。
一定的知识积淀,一定的社会阅历,实现了知识与现实、与理想的有效转化。道理并不难懂,难懂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改变自己很重要,改变自己的对学习的态度,对事物的看法,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我相信,会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机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