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现老百姓的消费心里“算计”到变态的程度。时过境迁,现今已经是2023年了,但这个影子还在。
二十年前,村子里常有来吆喝着卖鸡蛋的。那时候鸡蛋已经卖到3块钱一斤了。来买鸡蛋的人常常和老板吵嚷着要降价到2.9块钱。我至今不理解,降一毛钱能怎么样,她也就买三斤鸡蛋。最终也就便宜3毛钱。而且还不一定。因为鸡蛋越小,蛋壳子的成分越多。毫厘之间差,争取便宜的3毛钱根本不划算。
后来进城后,我自己开店做买卖。发现这种习惯依旧不可思议。比如一个人来打醋。要求打三斤,我明明每升斗都量的满满的给他了,三升都打进去了。可她还不放心,她连醋壶过了一下称,显示3.3斤。她疑虑到,我的这个壶…才3两?(意思是有可能我给她打的不够3斤),每斤醋也就几毛钱。她居然想着要倒出来称一下,看我有没有给他缺斤少两,这都是2007年的事情了……
我每每想起这些消费心态,就想到一句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穷酸样是刻在骨子里的,不是显在每月的收入上的。人该节省的要节省,该争取的利益要争取。可是,类似这种把醋倒出来再称一下,生怕少打给了他几滴醋,这就显得变态了。
实际上,人在不经意间挥霍掉的东西,可以抵消掉她十年的这种精打细算。我至今回忆,小时候我家里就是十分穷苦的,但仅仅父母吵架一次,就可以报废掉一件家当,重新再去买这个家当,(比如一口铁锅、一把鸡毛掸子、一个抟面盆打碎了),所花的钱,是好多年细扣人家那一毫一厘的积攒总和……
细细想来,真的不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