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最后的诸子百家韩非子(韩非子死后不久,秦统一六国,罢黜百家,焚书坑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声嘎然而止)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扁鹊见到蔡桓公,站了会后对蔡桓公说:“你的皮肤有病,如果不治疗恐怕病会重。”(“病在腠理”,腠指皮肤上的竖纹,理指皮肤上的横纹,中医说的腠理不痛,其实指的是毛孔闭塞,也就是汗腺、皮脂腺不分泌腺液)。蔡桓候(这个候的称呼其实才是对的。蔡国这个奇葩的小国,四次建国四次被灭国,而且被灭时的国君都不自量力奇葩得很,首都建了三次,上蔡、新蔡、下蔡。但期间是没有一个被封为公的。都被封的候)说:“我没有病。”待扁鹊出门,蔡桓候对左右说:“有些医生就是这样,喜欢治疗没有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来见桓候,并对桓候说:“你的病现在到了肌肤,不治疗恐怕还会加重。”桓候不作声,扁鹊出门去,桓候再次因扁鹊而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见桓候并对他说:“你的病现在到了肠胃,如果不治疗,还会加重(注意,前两次扁鹊用了可能,而这次用了肯定的语言)。”桓候又没做声,等扁鹊离去,桓候再次生气。又过十天,扁鹊遇见蔡桓候扭头就走,桓候就让人去问是咋回事,扁鹊说:“如果病在腠理,热水泡泡,拔下火罐就能好了;病在肌肤,扎下银针也可以治好;病在肠胃,喝点中药,然后加上银针拔罐,也能治好;如果病到骨髓,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现在君候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我是没有办法了。”又过了五天,桓候浑身痛,让人去找扁鹊,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候也很快死掉了。
其实这只是韩非子编的故事,绝无发生的可能。蔡桓侯与扁鹊并不生活在同一年代,两人相差约三百年。韩非子无非是说治理国家要有危机意识,要防患与未然。但有没有哪种病有可能如韩非子所说的那样的病症呢?太医也想不出哪种病是像韩非子说的那样发展的,而且病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
但韩非子说的倒也不全是胡说八道。至少有这么几点韩非子是说对的:一是疾病都是由轻到重发展的,谁也不会一下子就到重病的阶段;二是一个部位一个器官的病会引发其它部位其它器官的疾病;三是有大病的人他还不一定自己就感觉得到;四是骨髓的病很难治。
我们的身体确实是这样,你几天营养不足不会有事,你几个月营养不足可能也没事,因为身体有储备机制。而如果长期营养不足,储备用完了,不出问题就不可能了。疾病刚开始时一般都较轻,比如偶尔咳嗽几声,比如胃口不太好,比如晚上睡眠不太好等等等等。但久而久之,就成大病。正因为病是慢慢发展的,就有了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很多大病已然存在而自己毫无感觉。很多癌症病人为什么一查就是晚期,就是因为他原本就有些问题,病灶已经发生了质变,而病症并没有加重多少,他没有感觉身体比以前有多大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调理前期对其身体状况了解方面要采用多手段检查,不能忽视病人的自诉病况,也不能光听病人的自诉作为唯一依据。
另外,就是对疾病要追根寻源。皮肤的病往往不仅仅是皮肤的问题,胃的病往往不仅仅是胃的问题,心脏的病不仅仅是心脏的问题……。中医相比于西医,其优点是中医更重视各器官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更符合系统论的科学观点。营养调理更应借助系统论的方法去找出病根病源,找出患者缺失的营养区块,补充上缺失的营养。这是调理的基本原则。
韩非子说的骨髓的病很难治也是事实。你看看有多少人期待骨髓配型成功就可以明白骨髓的病有多难治。但骨髓的病其实我们仍然可以用系统论的办法去追根寻源。营养来源不足的那就加大饮食摄入;营养供输道路不痛的(如瘀堵)则打通供输道路;细胞有变异的也不可怕,只要不是病毒病菌引发而只是营养长期不足诱发部分细胞变异功能丧失的,那么,总是有一部分细胞它们的DNA是没问题的,即使那些因某些营养长期缺乏造成DNA发生排序错误的,在补充足营养后,细胞也会自纠DNA排序错误。可以说,我们现在的道路比扁鹊要宽得多,我们的手段比扁鹊要多得多,我们对器官对细胞的认识要比扁鹊要明确得多,而关键的是我们有没有扁鹊那样的认真和仁爱。
如果你认为本文还值得一读,请点一下左下角的心。以便太医赚取“简书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