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切切

作者: 行走皖中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08:54 被阅读99次

    人世间,老天爷似乎早己搭好舞台。时不时,招呼形形色色的人登台,扮演或悲或喜角色。

    十五岁那年,也就是1975年,遭遇了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惊心动魄中,和父亲充当了一回劫后余生的角色。

    那年刚放寒假,便登上一列绿皮火车。去往父亲工作的地方——海城县革命委员会。

    乐意去父亲那理由有二:有乐处:城内三家影剧院,可轮番观看不同的电影。可画画:拜了县剧团舞台美工做美术老师。

    有几日,父亲回来的很晚。一次和胡副政委交谈中,隐隐约约知晓营口海城地区有地震发生。2月3日傍晚,宿舍玻璃窗“哗哗"作响,坐在火炕上感受到摇晃。

    早上推开房门,诡异的天空呈现淡绿色,好似暗示什么即将来临。

    吃罢晚饭,想去观看当晚的电影,父亲未许。郁闷,蹲在外屋灶炕旁烤地瓜。忽然,脚下红砖地面传出沉闷轰鸣声。“爸,地震了!”三步并二步窜出门外。“往空地上跑”,身后父亲话音未落,一道刺眼的蓝光划过夜空。霎那,大地巨烈颤动,力量如翻江倒海,将我和父撂倒在地。周边房屋倒塌声、哭爹喊娘声撕心裂肺,让人几乎窒息。

    惊魂未定,爬起的父亲,冲进随时都会倒塌的漆黑房屋,摸出手电筒和军大衣。回头说,站在这别动。转身直奔不远处县委办公楼门前。

    余震一波接着一波。借着忽闪车灯,二三米地面,隐约可见拳头宽的裂缝。每次余波经过,唯恐脚下的地面塌陷掉下去,心快要蹦出心房。也不知多久,一辆辆拉着伤员的卡车驶进大院。确认人数后,又开往鞍山各大医院。

    父亲2月5日上午从县医院回来。军大衣粘有紫色块状血迹,脸上胡茬挂满了冰霜。大地震痛彻心扉夜晚,父亲经历了什么,却全然不知。依稀记得问过他:“看见那么多死伤的人,不怕吗?”

    后来听说,那一夜,县城及各乡镇送往县医院的伤员达几百人。在现场指挥抢救伤员的父亲,内心不会没有惊慌,不会没有恐惧。只是作为一名军人,想必怀揣一颗人民子弟兵朴素的阶级情感,在大灾大难面前,在人命关天时刻,靠着强大的信念支撑着,让军魂在那一刻烁烁发光。

    在宿舍空地,一支医疗队急需用水。不知那来的胆量,还是受到父亲的感染,领着二位医生,找到一口深水井。中午,在大院办公楼前,意外见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人民的华国锋副总理。

    昨天,一篇介绍海城地震情况的文章吸引了我。文章例举:早于海城的邢台大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若此,百万人口的海城,地震伤亡数量可能接近十万人。而最终统计的数字,海城大地震伤亡人数18308人,仅占震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由于当时辽宁省委主要领导毛远新果断拍板,提前公示预防大地震消息,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震后,县文化站一名同志,特意为父亲拍了张纪念照。身材魁梧的父亲身后,耸立的是县武装部错位未倒塌烟囱。每次看到父亲生前的照片,心情久久难以平抚。

    一次出差,顺路去了海城市委(县级市)大院,父亲曾住过的宿舍依然保留着。只是屋内火炕扒了、走廊隔墙拆了,改造成一间明亮的市委常委会议室。在门前树木的遮掩下,显得那么的宁静。

    滚滚红尘,事事难料。海城大地震过去了43年,但我和父亲劫后余生的往事,仿若坚硬岩石上凿刻的字痕,仍然淸晰如初,铭记于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思切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bf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