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读起来比较有趣,但是却提出了对于我十年来一直从事的银行业的至关重要的话题,那就是银行是否会消亡?其实,这个话题并不陌生,可以说在十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国外的有关金融市场的介绍里看到这个思考。那个时候银行消亡的原因主要围绕“间接金融”的低效和高成本,而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给予融资人更加高效、低成本和多元的融资渠道。加之“利率市场化”和“宏观金融监管的放松”,人们似乎看到了银行消亡的前景,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相反的,十年里美国爆发严重的次贷危机,大批标榜着创新、高效的投行机构,甚至包括有百年历史的“美林”、“高盛”等久负盛誉的大型投行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有部分还破产重组。反观银行业的冲击好像要小得多,特别是一直以来不善于发展中间业务、创新投行业务的银行集团都能够较为安全的渡过这次危机。那么,到底是我们的判断有误,还是银行天然的具备存在的必要性?
看完这本小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数字化时代的高科技革命也许真的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首先,我理解的银行,无论在任何国度,在任何体制内,银行都是“中介”的鲜明代表,具有强烈的政府法定经营特色,是社会信用创造和法定货币的发行、流通和金融资源的分配机构。用现在流行的话就叫做“中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占有社会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这里包括了:金融证券的定价权、优秀人力资源的聚集地和社会投融资信息的获取权。银行与政府部门紧密配合,依赖政府的金融牌照和利率政策,通过主要以“债权”融资方式,获取利差,获得利润。其次,国有银行内部高度的中心化,有时还会行政化,组织形式多以部门化为主,等级森严,网点众多。近些年来也有不少银行开始所谓的“扁平化”、“流程化”改造,但是鲜有成功者。创新的主要战场都跑到了“影子银行”的表外业务中去,通过“高杠杆”和搭建“通道”的方式来规避监管,变相的提升融资客户的融资成本和扩大融资对象的范围。再次,银行特别是银行集团,近些年来多采取设立、并购多家子公司的方式来搞综合化经营路线,所谓的拓展盈利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变相实施“混业经营”,谋求“监管套利”。这样的发展趋势着实令人担心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稳健发展能力,近两年来经济转型中银行的利润大幅下降,不良攀升,可见一斑啊。
那么,作为银行的从业者来说,读过这本小书以后,说实话一方面是不好受,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前景。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深刻地意识到,且不论“银行消亡论”对与错,书中给出的数字化时代下创新创业企业对于传统银行的冲击确实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的。
其一,传统银行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口号真不是生产力,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说家家银行都有,但是做的好坏与否,成功与否确实差异巨大,一句话:以客户为中心,其实要以客户的体验为中心!因为,银行业提供的是服务!体验不好,一切扯淡!
其二,银行业未来靠什么盈利?暂且不说国外,看看我们国内的银行业务和产品,有多少是高度同质化的?有多少是靠“渠道”而非专业服务的?有多少是靠人海战术而非科技力量的?相信在数字化时代,产品差异化和专业化将是给客户带来优质体验的关键!
其三,银行未来的组织架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看完本书你将明确的了解到,更加灵活、高效和“小团队”的组织将会成为主流,科技系统不仅仅是核心的银行结算系统,银行所有的业务都将“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书中建立贝塔银行的尝试也许是一种“温柔的自我变革”,现实中百度和中信银行组建的“百信银行”我理解就是一种这样的尝试。
总之,银行未来会不会消失?答案我还无法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银行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寻求改变,将会没有机会再改变!”
2018年3月4日在郑州开往北京的高铁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