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685929/fce7d0515128d9b2.jpg)
表面烧有珐琅釉的金属器叫珐琅器,掐丝珐琅器是珐琅器的一个品种。据考古发现,掐丝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大约在宋、元时期通过阿拉伯人传入中国。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用金属(以铜为主)制出胎;掐丝,用铜或金银掐丝出纹饰并粘于胎体;烧焊,将铜或金银掐丝出的纹饰焊在铜胎上;点蓝上釉彩,上一次珐琅釉烧一次,重复多次(十次左右),直到珐琅釉面与掐丝齐平;磨光,将釉料与掐丝磨光;抛光并描金。元代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制造技术不太成熟,生产规模不大,存世稀少,已经很难见到。到明代,掐丝珐琅工艺进一步受到朝廷重视,由宫庭“御用监”大量制作掐丝珐琅器,在宫庭内掐丝珐琅器得到广泛使用,形成了掐丝珐琅器生产和使用的高潮。这些掐丝珐琅器大都是以铜为主的金属做胎。
![](https://img.haomeiwen.com/i9685929/07b0e8629b5649fa.jpg)
本人收藏了一只《永乐年制》的洒金粉瓷胎掐金丝珐琅彩牵牛花纹斗笠碗,采用黄金材料掐丝,并在瓷胎釉里洒金粉,卓显皇家气派,实为希罕难得,珍贵无比。
碗口径:136mm,高度:40mm,底足径:40mm。碗敞口,浅弧腹,圆圈足。在洒金粉瓷胎的基础上用黄金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出三组牵牛花,每组两朵成花一朵花蕾;瓷胎的厚度2.6毫米左右,属于薄胎瓷的范畴。瓷胎掐丝珐琅彩工艺水平在瓷器中为最高级别,掐丝细匀,掐丝与釉面齐平;碗内甜白釉面洁白细腻光泽如玉,碗外用纯黄釉作底色使掐丝珐琅彩牵牛花更加鲜艳光彩夺目,倍显皇家风范。底足圆圈内隐形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永乐官窑精细的薄胎瓷器与掐丝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用黄金拉丝掐勒出大花大叶的精美图案粘附在洁白莹润的胎面上,再填以鲜艳透明的珐琅彩料,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这类瓷器是在景德镇烧好瓷胎后送进皇宫,在宫内御用大师监作掐丝上珐琅数次回窑烧制,由于工艺太复杂,要解决掐丝图案在瓷胎上的固定问题,金属、珐琅料与瓷胎的膨胀系数不一样造成的附着难问题以及瓷胎易碎打磨难等,导致生产成品合格率极低(成品合格率10%)。
![](https://img.haomeiwen.com/i9685929/27cc53398d81d081.jpg)
明朝从永乐以后,官作再未发现有瓷胎掐金丝珐琅器,一般采用掐丝材料为黄铜。根据文献和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此件明代《永乐年制》瓷胎薄胎掐金丝珐琅彩牵牛花纹斗笠碗,无论从用料和工艺及年代将彻底改变瓷胎薄胎掐丝珐琅彩瓷器传记的历史!
《重庆收藏》编辑部供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