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差不多是和工业革命同时代的人,他有一段名言,可以看成是对那个时代的总结。
他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者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打算。
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主动给我们好处,而只能说我们会给他们带来好处。”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别人为我们提供商品,不是出于对我们的同情,而是想为他们自己赚钱。
一切社会财富,都是这么制造出来的。
2.你看,历史真是特别奇妙,过去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宦官,居然是离现代文明最近的一批人。
站在宦官对立面的儒家士大夫,他们的形象也相应变得复杂起来。
在当时,他们为民做主,弹劾宦官,这在道德上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在传统观念里,夺人土地,挖人祖坟,你还有理了?但在客观上,他们的行为却扑灭了工业化的星星之火。
儒家的道德,本质上是农业社会的行为规范,其中的很多清规戒律,都与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
比如儒家鼓励节俭,反对浪费,这是因为农业社会生产率很低,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又很高,总得存点余粮,防范灾年吧?
再比如儒家提倡孝道,注重家庭,这是因为农业社会是定居社会,一个大家族长期住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那当然看重亲情。
但是,工业化就是要改变农业社会的许多传统。比如工业化就是要鼓励人们去消费,这样才能拉动工业的增长。
工业化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家庭关系,让农村里的青壮年进城打工,成为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骨肉亲情在这个时候只能降为次要了。
工业化能够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财富,但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这么残酷。
这些道理,明代的士大夫当然不可能理解。他们所奉行的儒家道德,无形中成为工业化的阻碍。
而宦官做事没有道德包袱,只知道自私自利,反而不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从这种意义上讲,明代宦官和儒家士大夫之间的冲突,已经孕育着现代文明的曙光。
网友评论